2016-11期●老区采风●

老促会牵头 六部门发力帮助夏庄村拔“穷根”

作者:杨勤 王军 郝名玲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是革命老区。2014年5月,由市、县老区扶贫促进会牵头,组织县农工办、财政、民政、水务、交运和开发局等6个部门,深入到曹甸镇夏庄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两年来,他们从该村实际出发,延伸帮扶“触角”,精准定向、精准扶贫、精准发力,切实帮助夏庄村解决急需的实际困难,全力打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帮扶夏庄村拔“穷根”,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又使该村实现了由“授鱼”为“授渔”、“输血”为“造血”的良性转变。

精准定向把好脉。曹甸镇夏庄村地处偏僻湖荡,自然资源匮乏。全村7个村民小组,441户人家,常住人口1760人,劳力978人,耕地面积1980亩,水面面积1200亩。市、县老促会和县6个部门,到经济薄弱的夏庄村实地走访,调查研究,与当地干群一起找准根源,精准定向。刚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朱志亮说:“条件差、底子薄、门路少是事实,关键要靠人去改变。作为村党支部,首先要找准思想上的病根,要靠自身努力,不能两眼向上伸手,要创造条件,迎难而上,趁市、县老促会帮扶契机,乘势而上。”脉搏把准了,病根找对了,干部思想统一了,群众心里亮堂了,全村干群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劲头就足了。

精准帮扶开良方。找对了贫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市、县老促会拿出具体的帮扶方案,列出具体的帮扶项目,6个部门按照“一部门、一项目”分别开出精准帮扶的“良方”:县农工办落实一幢1000平方米的扶贫厂房和一事一议的项目补助,为村集体增收,积累资金;财政局新建3座农用桥,改善生产条件;水务局建一座泵站,确保旱涝保收;交运局铺筑1500米的硬质道路,解决老百姓出行难;民政局新建村服务中心,改善办公条件,帮助4户困难家庭进行危房改造;开发局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进行低产田改造,加快农业开发力度。市、县老促会也投放一定资金翻建了村卫生室,安装了照明路灯,使村庄道路全部亮化。县文体广新局还在村新建的健身广场上,投放了6套体育健身器材。这一精准帮扶,真正帮到了根本上,治到了“病根”上。

精准发力拔“穷根”。精准发力,关键要治本,不仅要解决眼前一时困难,而且要根除“穷根”,扎下“新根”,长出“富根”。这两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他们走出了制胜的六着棋:一是靠自身努力,多方集资,社会融资,新建了一幢1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筑巢引凤,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近20万元。二是新增绿化造林面积120亩,培育绿色银行。三是盘活存量资产,改造旧校舍建厂房,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塑料颗粒制品和工艺制品等项目,吸纳近百名老年和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四是挖掘自然优势,将近两年土地平整和流转升盈的近300亩土地,对外公开发包,仅此一项每年可为集体增收18万元。五是多头多路,扶持群众自主创业,发家致富。夏庄村具有水上运输的传统优势,在村两委会的大力扶持下,从事水上运输的30多户年均收入在20万元以上,还带动本村100多劳力就业创业。六是创新思路,挖掘潜力,加快群众脱贫步伐,去年该村成立了全县首家村级扶贫关爱基金会和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做到收入有道、用之有度。仅扶贫关爱基金会就募集资金30万元,为本村低收入农户的就业、创业、入学、就医、居住提供了扶持。

扬州市、宝应县老促会精准定向、帮扶、发力、整合资源的成功举措,在夏庄村得到充分显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3年的23万元,提升到2015年42万元,预计今年可达到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3年的12600元增加到2015年的185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