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期●随感录●

从杜甫之问引申开来

作者: 邓伟志


杜甫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末尾嗟叹道:“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在12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如实地、自豪地向杜甫这位掌管过工程建设的老领导汇报:现在上海有632米高的大厦,深圳、广州有600米高的大厦,各大城市都有高耸入云的大厦了。还得补充一句:这“广厦千万间”来之不易,是20世纪、21世纪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不过有一点,那就是在杜甫的“两问”中间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说,值得一议。这句话译成白话应该是:“让普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都住进去,他们一定是个个都开颜欢笑。”如果细细咀嚼杜甫的名言,就会感觉出当下尚有相当多的贫寒的读书人一时还难以住进大厦。算个账吧:“寒士”现在的工资一般是月薪三五千元人民币。咱就高不就低,算它五千吧。

“寒士”不吃不喝不花零钱,一年存有六万元,买不到“广厦”的一平方米,充其量买半平方米。要买一百平方米,可能要等百年之后。不用说,这是静止地看问题,有局限性。是的,“寒士”的工资是个变量,今后会提升的,不用百年就买到一套房是完全可能的。工资是变量,房价是不是“应变量”呢?假若房价也涨上去呢?那就只好且听下回分解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问”之间还有一说,叫做“风雨不动安如山”。过去多把它解释为住房大风吹不倒,暴雨冲不动。这样解释自然是有根据的。可我认为诗人杜甫的境界可能更宽广、更深远,他指的是社会,不是房屋。杜甫的意思是:如果贫寒的读书人都住进了大厦,社会就稳如大山,长治久安。

杜甫的诗写于唐朝,他不可能看到社会主义的今天。今天中央一再强调“精准扶贫”,多次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引申出:大家要把目光转移到关爱“寒士”、寒民上来,不再把公平放在兼顾的地位,尽快缩小贫富差距,建立起“橄榄形”的阶层结构,人民的江山就一定会“风雨不动安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