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高举旗帜 担当责任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体会

作者:尹明华

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七大在北京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所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统一,立足国情与面向未来的统一,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建设、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进行的。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建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从纵向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坚定不移的。从中央近五次党代会报告的标题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矢志不移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1982年9月1日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首先提出来的。这段话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后,从党的十三大到这次党的十七大,每一次报告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标题。
  十三大报告的标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报告的标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的标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这一提法也有过重大变化。从1982年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到2002年10月,20年间都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002年11月8日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去掉“有”字。这是实践的发展,是全党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十六大报告的历史性贡献。去掉“有”字,表明我们探索和发展的是完全中国特色、崭新时代特征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有”一些特色的社会主义。去掉“有”字,主要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制度已经10年(自十四大确定市场经济到十六大),这是我党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是前无古人的中国独创,是中国社会制度的主体性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就能够不断地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完满地回答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这样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也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从实际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另一特征,也就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色彩。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并要将其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因此,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之一,对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行深入的贯彻落实,也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实际而提出的。这就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内容为: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以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即: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作为代表形象和方向的一面旗帜,这就抓住了目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具有积极的现实针对性。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一个缺乏共同理想的国家很难实现力量资源的有效整合,一个没有共同理想的民族难以应对危机和挑战,一个没有共同理想的社会,则有可能在发展中陷入冲突、震荡和混乱。
  近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曾经受到“左”、右两方面的干扰,两种倾向的毛病都出在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是所谓“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动摇甚至否定改革的倾向,忽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仍需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忽视了中国社会制度还不完善,亟须通过改革建设完善、成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二是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简单地强调所谓西方式议会民主,实质上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民主主义;更不是建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上的上层建筑,而只能是与发达资本主义相匹配的政治制度。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指明了发展道路,有力地统一了全党思想,为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的生活新篇章指明了方向。这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为当代意识形态范畴的大众媒体,怎样按照十七大精神,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立足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对这一条件和环境的全面认识和把握,构成了共同理想发展的前提。近30年来,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变化,促使当代中国社会成为大变动社会;经济成为社会发展最强大的驱动力量,这使当代社会成为一个经济市场化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许多人成为独立的“经济人”,同时引发对捍卫自身权益的关注,使现今社会成为一个逐步走向政治民主化的社会;各种新的、混合的文化形态在不断孕育和成长,导致人们在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等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特征。
  与时俱进的时代、快速变化的现实和对共同理想的追求,要求中国传媒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为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自觉而主动地、积极而有效地担当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的重任。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传播的态度、方式、目标和追求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结合不同传媒的特点和优势,做到:对传播途径要积极探索而不是消极对待,对社会思潮要努力引领而不是随波逐流,对传播追求要讲究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对大众问题要深入回答而不是刻意回避,对多元文化要尊重包容同时要对错误腐朽思想进行坚决有力的抵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同时也是行动纲领;不仅是国家民族的使命追求,也应该是现代传媒生存发展的路径选择。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同样迫切地需要应用于正在适应变化、应对挑战、加快发展的传媒事业。为此,要求我们不断地改进工作,做好工作,从而切实履行传媒担当的社会责任。
  (作者为中共十七大代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