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期●老区采风●

变“输血”为“造血”

——刘老庄逐步走上富裕康庄道

作者:王玉家 梁培祚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是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82烈士英勇抗日、壮烈殉国的革命老区。著名的“新四军刘老庄连”就诞生在这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基础差、底子薄,刘老庄乡财政收入在全市倒数第一。2005年,全乡财政赤字就有73万元,干部职工的工资也不能按月足额发给,对村、组没有一分钱的支持。夹树村二组村民辛炳生由于常年有病,一家4口人都靠政府救济过日子。一组村民纪中香双目失明,常年靠给别人家办喜事说吉祥话维护一家3口人的生计。郑河村六组冯朱氏,连买盐吃的钱都没有,常年靠吃百家饭度日。
  2005年,有200人居住的姜庄村,人均纯收入720元以下的特困户有40户,32户享受低保,8户未安排上,春天吃粮都有困难。有8户住危房,急待维修。50多岁的吉步功家住一间危房,80多岁的母亲得糖尿病无钱治疗,一男孩要上学,吉步功成天精神忧郁。村级集体经济是“空壳”,没有一分钱收入,欠债11万元。村办公室是一间破旧的小瓦房,电话装不起,门窗关不严。村里无钱,无法为民办实事。
  刘老庄乡全乡10个村有5个村的贫困状况类似姜庄村,年人均收入都在1600元左右;其余5个村也只是稍好一些。为了改变刘老庄乡的面貌,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刘老庄乡列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分别作了专题批示,实行特殊的重点倾斜扶持政策,力争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尽快脱穷致富。淮安市委书记丁解民对帮扶刘老庄乡的工作作出批示。副市长朱毅民召开了20个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帮扶刘老庄乡专题会议,把各单位帮扶刘老庄乡的项目、资金一一落实到位,并制定了帮扶刘老庄年终考核制度。
  2005年底,上级把年轻有为、善打硬仗的区扶贫办主任纪家龙调到刘老庄乡任党委书记。他组织大家学习外地农民发家致富的经验,研究本乡发展经济的思路。乡党委还制定了干部考核评比制度、奖惩制度,邀请专家举办农作物栽培、家禽养殖培训班。乡党委组织专门班子外出招商引资。党委书记纪家龙、乡长曹正锋带头跑苏南,跑浙江,引进了四个比较理想的企业。乡党委每个冬春都组织1000多名劳力,平田整地,开沟修渠。为搞好高效农业,乡党委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8次外出参观学习,6次召开现场会,使全乡的蔬菜大棚发展到近150多个,订单农业发展到400多亩。
  去年,江苏省直机关支持刘老庄乡资金700多万元。在省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刘老庄的工业从无到有,办了9个小型工厂;省民政厅和省国税局批准的福利厂,投产4个月,产值1个亿,税利200万,就地转移劳动力400多人。
  省老促会积极配合扶贫办深入到刘老庄乡进行调研,拿出“刘老庄乡‘十一五’发展需要扶持项目的方案”。这个方案共分农民增收、镇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社会保障、计生服务9大项,总投入9700万元。还起草了省委、省政府帮扶刘老庄乡的八条优惠政策。省老促会还建议打一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刘老庄战斗”。对贫困村采取“整村推进”的开发扶贫方式。在省老促会的争取下,截至五月底,帮扶刘老庄乡的资金已落实到位1461万元。
  刘老庄干部不甘心躺在政府及“老促会”等帮扶“输血”上,立志要靠自身的努力,带领全乡人民群策群力,创业致富,产生“造血功能”,真正使全乡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郑河村是刘老庄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村两委把烈士精神融入办好老百姓关心的每一件实事上,把教会农民致富技能作为让农民快速走上致富之路的手段。经过培训,郑河村900名劳动力中,有500名外出务工,300名就近务工,100名搞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该村村民魏良高在苏州某制鞋企业打工,学会了制鞋技术。去年春节后不久,魏良高刚回到家,村干部和工作队员们一起找到了他,鼓励他回乡创业。他投资12万元,新建350平方米标准厂房。村两委协调10万元低息贷款,并支持一辆面包车解决企业运输难题。省老促会也给其添上了宝贵的10万元。办鞋厂使当地近200名走不出去的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当年就获利10多万元。
  双庄村村两委突出产业化这个重点,充分利用本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使大部分农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2007年春节后,村两委引进一家电子加工厂,较好地解决了该村妇女就业问题。在村干部和驻该村扶贫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市区石丽君老板同意到该村投资肉鸭养殖,目前已形成40亩的养殖基地。该项目在带动困难户及农户收入的同时,增加了集体收入。村两委还组织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绿化造林,综合整治村庄环境,使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去年,南营村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发展规划。党支部书记金海中自办纯净水厂,村委会主任胡建虎组织了一支大型收割机队伍。他们不仅自己有致富项目,还积极鼓励带动群众饲养肉鸭、肉牛,村集体利用整村推进资金,建设肉鸭养殖鸭棚21座,养殖量可达4万只,可实现年产值20万元,解决42人的就业。使低收入户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他们还利用现在村集体建设的厂房,引进了玩具厂和木板厂,解决了120人的就业。农民和村集体的收入都有了大幅增长。
  2006年,该村通过扶贫支持发展的大棚蔬菜,农民人均收入比2005年增长10%左右。村级经济经过村集体的努力,今年招商引资办起2个村办小厂,收入近万元。全村每户均通上了电,85%的农民用上自来水,75%的农户家中装上了电话。全村全部村民都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革命老区刘老庄乡经过几年的努力,已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人民贫困的贫困乡走了出来,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