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期●历史研究●

少共国际师的成立及其贡献

作者:曾春生

少共国际师的筹建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开辟中央苏区,同时,普遍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领导下的少年先锋队,他们直接参加苏区的武装斗争和各项革命活动。

1933年3月,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军事“围剿”被粉碎后,蒋介石又开始部署第五次军事“围剿”。为此,红军和苏区军民“紧急动员起来,保卫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捍卫胜利果实”。为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参军参战革命热情,充分发挥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击队作用,积极响应“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号召。1933年5月上旬,红军总政治部在博生县固村区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通过了向少共中央局发出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倡议。少共中央局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于5月20日作出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决定从江西征调4000人,福建征调2000人,闽赣征调2000人,到8月1日,组建成“少共国际师”,这件事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

各级共青团和少先队接到少共中央局建立少共国际师决定后,深入到广大乡村,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宣传和组织青少年积极报名参加少共国际师。6月下旬,少年先锋队总队部召开了江西、福建、湘赣、粤赣等省少先队队长联席会议。朱德参加大会,他向与会者通报、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根据地面临国民党军第五次军事“围剿”的严重情况,阐述了动员青少年积极参战和建立少共国际师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号召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踊跃参军,用武装上前线的实际行动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

经过几个月紧张的筹备和扩红热潮,组建少共国际师的任务基本完成。

少共国际师在宁都授旗成立

8月初,江西、福建、闽赣三省参加少共国际师的战士在博生县城陆续集结。8月5日,中革军委、少共中央局、中共江西省委、江西军区、少共福建省委联合在博生县城西北郊大校场举行了盛大的少共国际师授旗式。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亲自给这支年轻的部队授了军旗。参加授旗式的中央及各省领导机关代表检阅了来自苏区各地的8000多名优秀健儿。接着,由中革军委代表王盛华致词。全体战士齐呼庄严誓词:“我们是工农的儿子,高举着少共国际师的旗帜,要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准备以最后一滴血为着苏维埃奋斗到底!”宣誓完毕后,由阅兵总指挥陈奇涵宣布授旗员给各团授旗,授旗员声音宏亮地宣读:“苏维埃付你们这面军旗,委托你们领导与指挥这团战士发扬百战百胜的精神,为苏维埃而奋斗。”中革军委代表还向全师指战员宣布少共国际师师长陈光、政委冯文彬、政治部主任罗华明等指挥员的任命书。最后,江西军区政委李富春宣读了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的贺电。少共国际师宣告成立。

不到一个月,周恩来找青年部长、年仅17岁的萧华谈话,任命他为少共国际师政委,并鼓励他:“年轻干部带年轻的兵,这样的部队更有朝气。”11月,陈光调任红2师师长,吴高群任少共国际师师长。

先后担任少共国际师师长的有陈光、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政治委员冯文彬、萧华,参谋长刘少卿、何廷一,政治部主任罗华明、冯文彬、宋清泉等。

少共国际师誓师出征

少共国际师刚组建时,辖第58、第59、第60团,部队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部队在博生县实行了整编,中革军委代表在成立大会上宣布:少共国际师编入红5军团第15师,所辖3个团也分别改成了第43、第44、第45团。8月15日,红一方面军下达行动任务命令,少共国际师(红15师)为总预备队。

9月3日,这天是国际青年节,少共国际师在博生县大校场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出征大会。博生县城一派热烈气氛,县党政武装机关团体代表参加了这一盛会。 “九三”誓师后,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师团首长的率领下,高唱着少共中央局总训练部部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兼参谋长张爱萍填写的《少共国际师出征歌》,开始新的战斗历程。歌词是:“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高举着少共国际光辉的旗帜,坚决的、果敢的、武装上前线。做一个英勇无敌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我们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擦亮刀,子弹上膛瞄准敌人放。破‘围剿’缴枪炮,消灭国民党。赶走那帝国主义侵略的势力,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少共国际师是红军中最年轻的部队,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左右,有不少是14岁、15岁的“红小鬼”,人还没枪高。为了建设好这支部队,开始训练时没有武器,战士们用梭镖、大刀操练基本军事动作,上军事常识课,学习利用地形地物,挖战壕修工事。

由于少共国际师主要由青少年组成,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特点,政治训练和思想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从团部到连队,普遍建立了列宁室、俱乐部、体育队等,广泛开展了识字、读报、演说、打球、体操等活动。师政治部还成立了宣传队、演剧队,举办了文娱活动分子训练班,经常举行各种军体表演、文娱晚会,全师呈现出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少共国际师画报》生动地反映了这支由青少年组成的“少儿师”的学习战斗生活情景。

少共国际师参与的战斗

少共国际师1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刚结束,国民党军就开始了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少共国际师奉命配合红3军团,在东方战线投入战斗,抗击敌人。第一仗是1933年10月,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的遭遇战。发现敌情后,部队以1个营分兵迂回,布成口袋,将敌人团团围住。枪声一响,战士们勇敢地冲入敌阵,展开肉搏,不到两个小时,全歼敌军1个连,战斗规模虽然不大,但打得却很激烈。随即挥师渡过闽江,又击溃敌军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排等,前后共消灭敌人300多人,并缴获不少枪支弹药。首战告捷,指战员士气更加高昂。朱德、周恩来、杨尚昆电贺少共国际师“铁拳初试”,勉励他们在胜利中,努力提高军事技术,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争取更大的光荣。

1933年12月,少共国际师在黎川东南的团村战斗中,遭国民党军3个师兵力的进攻,少共国际师和红3师一部从左翼钳击敌人。这一仗打得英勇顽强,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12月12 日,师长吴高群和政委萧华冒着炮火深入前沿指挥,傍晚师长吴高群在指挥所旁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时,遇敌机轰炸,身负重伤,因失血过多牺牲。吴高群牺牲后,红7军团参谋长曹里怀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师长。

1934年春,国民党军以3个师的兵力向福建建宁推进。少共国际师配合红5军团13师在黎川附近的将军殿一带扼守隘口。敌步兵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红军阵地作集团推进。面对敌人,红军奋起反击。邱家隘一役,敌人以7倍于红军的兵力,向少共国际师警备连和兄弟部队3营的阵地猛攻。刚任师长的曹里怀和政委萧华并肩在前线指挥,战士们沉着应战,邱家隘成一座打不垮,攻不下的钢铁堡垒,牵制住敌人的兵力,给侧翼进攻的兄弟部队以有力支援,迫使进占将军殿的敌11师、79师星夜溃逃,给进犯之敌以沉重一击。少共国际师改称第15师,由“独臂将军”彭绍辉出任师长,但人们仍以习惯称之为少共国际师。

1934年4月,少共国际师参加了广昌保卫战。7月21日,在大寨垴战斗中,面对国民党集中6个团兵力的猛扑,少共国际师的战士们高喊口号,固守阵地,反复冲杀,挫败敌人。

1934年10月初,中央红军准备长征,少共国际师奉命掩护红3军团主力转移,展开了石城阻击战。尽管部队英勇作战,但是未能摆脱危局。石城阻击战损失很大。由于连续战斗,全师10000多人只剩下5000多人了。这时,苏区各县党和共青团组织,又陆续地输送了2000多名新战士,每人补充30至40发步枪子弹、3至5枚手榴弹、1套棉衣。

少共国际师参加长征

1934年10月10日,少共国际师从固村回龙、老街等地出发,当日转移到宁都黄石罐地域,11日在黄石罐进行整理补充及军政训练,晚上出动到达愉林头半地域。16日,部队渡过于都河。

长征开始时,少共国际师由红5军团划归红1军团建制,担负着掩护军委纵队的任务。他们突破赣南、粤北之间第一、第二道封锁线。又掩护军委纵队,强行军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部队有时一天要走50多公里,还要打好几仗,指战员极度疲劳。在抢渡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少共国际师奉命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全师配合红5军团以佯攻牵制全州之敌,另以两个团和尾追之敌苦战,保卫湘江界首地段的渡口。随后,全师迅速收缩兵力抢渡湘江。少共国际师主力抢渡后,被敌人切断渡口失去联络的一个团,奋勇杀出敌人包围,抢渡湘江,甩开敌人的尾追,并以强行军追赶上了主力部队。

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行军和连续作战,红军全军战斗人员锐减。遵义会议后,为提高部队机动作战能力,中革军委决定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精简机关,充实战斗部队。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长征转移到云南扎西。2月10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签署《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全军进行整编。根据“撤销红军第一军团第15师,人员分别编入红军第1、第2师的命令。 师长彭绍辉调任红一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政委萧华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冯文彬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兼巡视团主任。

少共国际师从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 年2月10日撤编,虽然仅仅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但经受住了残酷战争的考验。少共国际师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在革命斗争史中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