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岗山上祭英烈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巡礼

作者:黄进琪 刘兰昌



  

金秋时节,我俩为完成撰写铁道兵原副司令员何辉燕、别祖后高级将领传的任务,专程赴这两位红军将军的原籍——湖北省天门、大悟、红安等革命老区,搜集有关资料,有幸瞻仰了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被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传奇经历和革命精神深深震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天门、大悟、红安都是革命老区,均被誉为将军县。以大悟为中心的鄂豫边地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英勇奋斗,前仆后继,演绎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边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中心。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为理想洒热血,为信仰抛头颅,仅大悟县就有16万人投身革命,7万多人英勇献身,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有8000多人。他们的英勇壮举惊天地泣鬼神,青山埋忠骨,碧血染河山。

为悼念和表彰鄂豫边区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使后人永远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湖北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建成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这里是中国十大烈士陵园之一。陵园的主体建筑有一馆、二碑、一墓,即:烈士纪念馆,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红军墓。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大悟县的江岗山麓。雄伟庄重的陵园正门上“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10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步入陵园,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广场,广场后的江岗山上松柏茂密,亭台相依。广场南侧正中央矗立着身穿戎装、手握钢枪的新四军5师师长李先念的高大雕像。

拾级而上,是仿照毛主席纪念堂建筑的烈士纪念馆:重檐平顶,四周是直立高大的廊柱,庄严肃穆。馆前两侧有李先念、刘华清亲手栽种的笔柏树和龙柏树。纪念馆采用声、光、电手段,感人肺腑的语言,相对鲜明的色彩,展示烈士的丰功伟绩。馆内分1个序厅,8个展厅,从4个部分介绍先烈们的光辉历程——

第一部分,革命先导。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大悟的部分进步青年在董必武、陈潭秋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相继返乡进行革命活动。1924年,大悟县境先后建立中共组织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党的八七会议后,大悟人民积极投身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参加著名的黄麻起义,在境内先后爆发了著名的汪洋店起义、夏店年关暴动、宣化店起义和芳佳畈暴动,大悟人民万众一心,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座座历史的丰碑。这一部分,重点地展示了徐海东、张秋琴等人投身革命的情况。

第二部分,民族忠魂。抗战时期,大悟人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同日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从1942年春到抗战胜利,大悟一直是新四军5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在鄂豫边区特别是大悟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新四军5师抗击了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的进攻,共歼灭日伪军4.37万余人。所展示的8000余人的大悟英烈墙震撼人心,生动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大悟人民为赢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部分,中原英豪。抗战胜利后,以大悟县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已成为全国七大战略区之一。1946年6月26日,在李先念、郑位三等率领下,中原军区在宣化店打响了埋葬蒋家王朝的第一枪,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部队胜利突围后,党领导的游击武装顽强坚持斗争,直至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其中在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原军区独立第2旅副旅长、大别山工作委员会书记的何耀榜,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20年之久,被鄂豫边区人民视为传奇英雄,都尊称他为“游击司令”,李先念称赞他为大别山不倒的群众领袖。
第四部分,辉煌大悟。在大悟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不仅留下了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而且走出了徐海东、刘华清、聂凤智、程世才、周志坚、何辉燕等37位开国将军。面对这些将军的浮雕,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我们肃然起敬。

走出烈士纪念馆,我们登242级石阶到了江岗山顶峰,这里矗立着“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22.8米,为花岗岩砌成。碑身前后分别镌刻着李先念、徐向前所书“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题词。碑座东面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鄂豫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和记叙烈士们丰功伟绩的碑文;南北面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们英勇顽强对敌斗争的浮雕。碑前面两棵雪松苍翠挺拔,象征革命精神万古长青、永垂不朽。巍巍纪念碑屹立于高山之巅,鲜花簇拥,松柏环抱,巍峨英姿,直指长空!

陵园北侧,登75级石阶,与“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平行相约300米处的金龟山顶上是“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呈卧式军事地图状,三支巨大的红色箭头,象征中原部队三支主力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胜利突围,红色的花岗岩碑座象征大悟这块红色的土地。整体碑型,既象一团火焰,又似一簇劲草,使人联想起革命篝火在燃烧,革命先烈如劲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革命先烈的精神永世长存,永远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接着,我们沿着鹅卵石铺就的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往山下走,然后,拾级而下来到“红军墓”。 红军墓坐落在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的正东方,四周青松相映,阳光沐浴,空气清新。这里共有70个排列整齐的墓穴,安息着19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有著名烈士张文津、吴祖贻和毛泽东的侄子毛楚雄,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病故的聂风智、喻泽贵等老首长,其中有开国将军12位。面对红军墓,我们缅怀英烈,低头默哀……

青山处处埋忠骨,碧血点点染江河。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用生命换来了美好的今天,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心里就难过。 抚今追昔,我们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续写灿烂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