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期●老区采风●

抓重点,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 张树成


学习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键在于通过农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革与调整,促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结合昆山实际,我们感到在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亟待抓好三个重点:

一、让农业发展更有活力。昆山的农业经过多年结构调整,依靠科技精细耕耘,发展总的趋势是好的。粮食作物连年丰收,各类农产品较为丰富,农民收入连年增长。但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优质特色农产品还不多,资源闲置浪费普遍存在,生态环境压力较大。譬如,有些地方的农业经营者只图获利,轻视生态,滥用农药,致使环境污染,不少农产品含毒量超标,有些地方的良田以扩大湿地为名而撂荒或半抛荒,或为躲避上级土地部门执法督查,而打着“绿化”的旗号致使有些土地闲置等。对这些问题,一要态度坚定、措施果断,切实解决农业经营违规违法行为,杜绝不正之风,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农业产品安全;二要抓好结构调整,发力供给侧改革,建档立志,监督问责,推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扑下身子抓落实,撸起袖子带头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三要不断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巩固提高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农业经营,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四要加快形成生产和销售流程的科学化管理,推进绿色低碳生产,创品牌、名牌,让更多无公害、优质、特色农产品上市。

二、让农村更令人向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昆山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大大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尤其是近几年间,市镇两级花了大量财力实现公交线路村村通,“一村两楼宇”建设全配套,社保医保低保城乡全面并轨,医疗、教育大多进入社区,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亮化、净化、美化新农村建设全面见效,连回乡探望的游子都异口同赞,如今农村乡愁依存,现代气息甚浓,昔日的旮旯也变为富美绿。我们要充分利用与发挥古镇古村古迹的宝贵历史遗产、浓厚的乡土民族文化、美丽夺目的湖光山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第六产业(1+2+3=6,即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对接,与第三产业连成一体),尤其要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村,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土地,重点扶持养老、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与魅力。

三、让农民生活更富裕。昆山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十二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不少农户已添置了小汽车等现代设施,或已住上了别墅,城乡差别日益缩小。让全市农民生活更富裕,一要引导农民以主体身份广泛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获得更多的改革红利。通过结构调整,支持农户发展“抱团型”的各类股份合作社、“基地型”的各类果蔬采摘园、“农家乐”式的各类食宿点等新兴产业,紧紧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配套。二要鼓励支持村级有序开展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农民变股民的改革,以及扶助具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创新创业,让农户不断增加资产性、财产性收入。三要加大市镇两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着力提高农业经营户购买农机、农药、农肥和种养业等各项财政补贴标准,落实好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兴修水利、保护湿地、耕地轮作等各项扶持政策,不断提升社保、医保、低保水平。四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尤要选配好村党支部(党委会)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带头落实好“三公开”“四民主”村民自治制度,带头勤俭办事、艰苦奋斗,带头移风易俗、反对不正之风,带头整饬纪律,提升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与工作水平。五要继续组织各级各部门下派干部,积极开展结对扶持经济相对薄弱村和相对贫困户工作,出主意、想办法、谋实招,让农民在共同致富路上扭成一股劲,努力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