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期●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暨新四军建军80周年●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布局战略进攻的高超艺术

作者:杨颖奇







  编者的话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10月12日,是新四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本刊从本期起特辟专栏,刊登相关文章,纪念这两个重要的日子。敬请广大读者予以关注,并欢迎大家向这个专栏投稿。

  1947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先后挺进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扭转了国民党蒋介石企图把战火持续引向我解放区的阴险计划,从而成为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新阶段。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详察形势,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巧施妙计,导演了这出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增添了精彩华章。

审时度势,毛泽东提早谋划战略反攻大棋局

1946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延安枣园同刘少奇、周恩来谈话时就说:歼灭战已经经历了事实的证明,过去至今已歼灭了国民党军38个旅,占75个旅的过半数。蒋介石的攻势是可以战胜的,经过半年到一年,消灭他七八十个旅,停止他的进攻,开始反攻,把他在美国援助下七八年的积蓄一年内打破,达到两党平衡。达到了平衡就很容易超过。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就可以再向长江以南。显然,从毛泽东的这个对全局的把握和对形势的判断中,可见他此时不但提出了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合适时机,而且指出了开展反攻的主要方向,即鄂、豫、皖、甘地区。

之后,毛泽东在我刘邓大军于1947年6月底南渡黄河后的7月10日,发给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副政治委员罗荣桓、高岗一份绝密电报。该电对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蓝图作了进一步的全面描绘,一是分析了过去一年作战的主要结果及当前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状况,指出:第一年我共歼敌112万人(含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目前,敌军主力仍在南线(指华东、晋冀鲁豫、晋南、榆林、宁夏诸战场),北线(指东北、晋察冀、晋绥诸战场)兵力较弱,现全国敌军正规军共有248个旅150万人,此外尚有数量巨大的特种部队、伪军、交警、保安部队以及后方军事机关180万人;二是经一年作战,敌军士气已衰,厌战情绪高涨,民心尤为厌战,蒋政权在人民中已显孤立;三是我全军现共计112个旅,9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60万人,军事机关40万人。鉴于此,电报提出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方向和部署,指出:“我第二年作战应争取歼敌100个正规旅及大量杂部,使敌由数量上的优势变为劣势,我则变为优势。”为此第二年我军的任务是:“山东太行两区力求占领长江以北,西北方面力求占领甘宁大部。”同时,还确定了北线我军的作战方向和作战目标。

1947年9月1日,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刚过两个月,此时战场上扑朔迷离的攻防态势,使得许多人对整个局势的发展还没有看得那么清楚。于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对党内的指示,全面阐述了我军实施战略进攻的构想和布局,指出:“我军第二年的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在此,毛泽东也充分地预计到了我军执行外线作战方针将要遇到的许多困难,所以他特别强调:“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在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只要这两点做到了,我们就胜利了。”

全局在胸,毛泽东精心拟定南线、北线作战计划

在“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方针下,毛泽东精心拟定了我军在南线和北线两大战场的作战计划。

在南线战场——

1947年1月18日,在华东我军举行的鲁南战役即将胜利结束,而由中原突围进至陕南、豫西和鄂西的李先念部处境危难之际,毛泽东致电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指示他们在三四两个月内,在陇海路南北广大地区灵活作战,将这个地区“创造为机动战场”,以便吸引敌邱清泉部、薛岳部、顾祝同部主力来此歼灭之,“大约在今年五月间主力即可向中原出动”,以支援李先念部。

同日,毛泽东还电告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参谋长陈士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要他们在鲁南战役结束后准备在陇海、台(儿庄)枣(庄)两线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开辟向南进攻的道路。

1月24日,毛泽东再致电华东领导人,称“我们已令刘邓缩短内线作战时间至四月底为止,准备五月开始(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华东方面亦请按此计划办理,努力争取于五一以前在内线解决蒋军主力,并完成外线作战的一切准备条件(弹药、新兵、干部、经费等)”。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具体规定南线的两大主力,即华东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外线出击的时间——5月,和出击的方向——中原地区。

之后,南线战场由于敌方和我方的实际情况迅速发生变化,毛泽东审时度势,又及时地对这个计划先后做过三次局部调整。

第一次局部调整发生于1947年3月上旬至5月初。原因是在2月下旬和3月上旬,我华东野战军举行的莱芜战役已顺利结束,此战连同我地方武装在内,共毙伤俘国民党军7万余人,扭转了我军在华东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争取了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同时,从中原突围的李先念部已大部脱离险境,安全渡过黄河,进入太岳解放区,另一部则正待机北渡。根据这种变化了的情况,毛泽东改变了要华野提早转入外线援助李先念部的计划,于3月6日电示华野,告其“大约本年全部时间均可用于内线作战”,但规定晋冀鲁豫野战军5月南下陇海,挺进中原的任务没有变化。

之后两月,南线的战场形势又发生变化:一是国民党军队改全面进攻我解放区的行动为重点进攻位于南线两翼的陕北和山东,但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部虽然占领我军主动撤离的延安空城,却很快在陕北战场陷入困境;二是在南线中部的晋冀鲁豫战场,我军分别转入局部反攻,并收复豫北和晋南大部失地。根据这一变化,毛泽东在5月4日对南线战略进攻的部署再做调整,其要点是:“(一)刘邓陈粟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顾祝同系统。(二)晋南(陈谢)陕北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胡宗南系统。(三)刘邓军十万立即开始休整,巳东(即六月一日,作者注)以前完毕。巳东后独立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四)陈谢主力(四个旅)在现地工作待命,随时准备从下流或从上流渡河,受彭习指挥,歼灭胡宗南及其他杂顽,收复延安,保卫陕甘宁,夺取大西北。”

第二次局部调整发生于5月下旬。5月22日,毛泽东根据华野已歼灭敌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后形势的新变化,电告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示在下月刘邓军出击中原的情况下,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局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经过这两次根据形势变化而作出的局部调整,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初步形成了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于6月间独立先出中原,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在完成内线作战任务后伺机越陇海路东段进入苏皖边区作战,形成两军东西夹津浦路密切配合作战的有利态势。

第三次局部调整发生于七八月间。当时的形势:一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依照既定部署,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充分准备后,于6月底毅然决然地自豫北南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地区转战一月,歼敌9个半旅,从而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与此同时,突遭打击的国民党军正调集重兵,准备在该狭小区域内同刘邓军决战;二是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上集结重兵,以求与我陈粟军决战的部署,同时配合刘邓军在鲁西南地区的作战,我华野部队按照毛泽东的部署,以5个纵队的兵力分两路向鲁西、鲁南出击,另以4个纵队兵力留置鲁中正面,但7月间连攻数县,却未达预期歼敌目标,形势严峻;三是陕北地区的军需尤其是粮秣供应十分困难,我军若再有大部队进入,势必更加剧军需供应的紧张。
针对这种新的形势变化,毛泽东统揽全局,一方面及时组织南线主力转入战略进攻的决心绝不动摇,另一方面则在具体部署上再做大的调整,其重点是:

(一)将陈谢集团的进军方向从西进陕北改为渡河南下,挺进豫西。7月19日,毛泽东电示:“为着协助陕甘宁击破胡宗南系统,同时协助刘邓经略中原,决将陈谢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首先攻占潼洛郑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胡军相机歼灭之。尔后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为配合此次行动,毛泽东再调动两个纵队与第38军与陈谢部一同南进,并受陈谢指挥。所有南进部队于20天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8月19日以前渡河。

(二)7月23日,毛泽东电示刘邓军,“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三)决定华东野战军出鲁南、鲁西的5个纵队在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挥下进入鲁西南;另由陈毅、粟裕指挥1个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主力由鲁北南渡黄河,会同陈唐5个纵队组成华东野战军外线(西线)兵团,首先在鲁西南地区掩护刘邓军跃进大别山,然后挺进豫皖苏边区往来击敌,并逐步将该两区创造成有利战场及支援刘邓军之后方。

经过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几次或大或小的调整,在南线最终形成了由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实施中央突破,合力挺进中原,彭习、许谭两军分别在陕北、山东两个战场,钳制胡宗南集团和进攻胶东的范汉杰集团的战略布局。

在北线战场——

毛泽东指出华北、东北是一个整体,我军在两大区的基本任务,就是夺取长春、北宁两铁路线和长春、沈阳、北平、天津四城;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华北部队主力应适时出击平津间和平保间,往来机动歼敌;东北部队在夏季攻势结束后,应准备在八九月间发动新的攻势,占领中长、北宁两路之大部,并相机夺取长春、四平、辽阳、锦州等城;而在整个北线作战中,应以东北我军为主力,晋察冀与晋绥部队为辅去完成。

运筹帷幄, 毛泽东指挥战略进攻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毛泽东所绘就的我军战略进攻蓝图,在战略进攻的实践中得以辉煌实现。我军的战略进攻从1947年6月底开始,以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次第挺进中原、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为主要战略重心,分别在南线和北线两大战场逐步展开。

在南线战场——

我刘邓大军12万人先于6月30日,自鲁北出敌不意强渡黄河,随之转战鲁西南。紧接着于8月中旬突然南越陇海铁路,穿过遍地泥淖的黄泛区,在国民党重兵堵截追击下,历经艰险,抢渡沙河、汝河、淮河,在8月下旬进入长江以北之大别山区,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鄂豫皖边根据地。

我陈谢大军于8月下旬从晋南强渡黄河,切断陇海铁路,进军陕南、豫西,实施战略展开,创建豫陕鄂边根据地。

我陈粟大军在鲁西南歼灭国民党军1个整编师后,于9月下旬分越陇海铁路南下,在豫皖苏边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根据地。

我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战略展开,并以品字形阵势协力作战,机动歼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进攻我解放区的敌军主力回援,以此策应我军内线部队作战。到1948年5月,我军历经艰难曲折,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创建、巩固拥有3000万人口的新的中原解放区的战略任务。

中原解放区的创立,使得国共双方的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48年3月7日,毛泽东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起草的评论中,对中原三军的南下进攻作战作了高度评价,指出:“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从去年夏秋起渡河南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全部兵力一百六十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左右于自己的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获得全国人民的称赞。”

就在我中原三军协同作战,频传捷报的同时,担任右翼钳制敌胡宗南部任务的我西北野战军,在8月的沙家店战役中取得歼敌6000多人的重大胜利,这成为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点;而担任左翼钳制山东之敌的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历经数战,不但完成了钳制敌范汉杰兵团的任务,而且还迫使在山东的敌军缩据在济南等几个孤立据点。

在北线战场——

我东北民主联军连续发动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20余万,收复县以上城市33座,把国民党军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这三个狭小地区,为下一步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和解放全东北,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后来的辽沈战役即完成了这一任务。同一期间,我晋察冀野战军首先在平汉线发动攻势,攻克河北重镇石家庄,完全控制了平汉路保定以南段,使晋冀鲁豫、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接着又移兵出击绥东、察南,截断平绥铁路;留置内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及广大地方武装,先后攻占运城、临汾,使山西阎锡山部缩据在晋中、太原及其附近地区,完全处于守势。

毛泽东关于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一系列构想和规划,在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的数个月内全部变成了现实。1947年年底,正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报告中,前瞻性地评价了人民解放军正在实行战略进攻的重大成就和伟大意义。他说:“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间,人民解放军即已转入了全国规模的进攻,破坏了蒋介石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企图彻底破坏解放区的反革命计划。现在,战争主要地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所取得的这些重大胜利,都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那种极端艰苦而险恶的环境中指挥实施的。那时,毛泽东或在转战的行军途中,或在临时就宿的窑洞里,及时地收集着各地发来的军情电报,审慎地研判着复杂变幻的形势,经过缜密思考,再拟就各类指示电、建议电发出。据统计,仅在1947年6月至10月间,收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中的电报就达百余封,有时一日一电甚至一日数电。

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辉煌的壮举,毛泽东卓越的指挥,创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最灿烂的篇章,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在指挥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以及全国解放战争中,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的周恩来和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任弼时,也发挥了积极的重大作用,许多重大的战略决策是由他们商议后付诸实施的。此正如毛泽东于1950年2月间所回忆的那样: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而周恩来则接着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