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期●历史研究●

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我们的家

作者:施光华



  上世纪三十年代,“铁蹄压境势欲吞”,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攻,步步紧逼,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倡导实行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促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直接间接相配合,形成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我们能坚持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抗日民主根据地起到了家的作用。

抗日民主根据地,也称解放区、边区,到1944年春,全国较大的解放区有15个。除原有的陕甘宁边区外,14个在敌后,由八路军、新四军、华南纵队军民合作从敌占区中开辟出来。14个解放区是:华北的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山东区、晋绥边区;华中的苏北区、苏中区、苏南区、淮北区、淮南区、皖中区、鄂豫皖区、浙东区;华南的东江区、琼崖区。这时解放区和游击区的人口,将近9000万,军队47万人,民兵200多万人,抗击敌寇侵华兵力60%、伪军兵力95%,建立县级民主政权630多个,专员公署90个、行政公署22个。到1945年春,又从敌人新占领区开辟了4个新解放区,全国解放区19个,分布于当时19个相关省份,人口1.2亿,占当时全国人口4.5亿的四分之一强。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首府在延安,延安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中心和觉悟青年、进步人士一心向往的革命圣地,也是抗战时期培养训练大批共产党干部的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远在东南亚许多国家的进步青年,冲破敌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历经艰辛到延安或敌后抗日根据地。延安有多所著名学校,如: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等,仅抗日军政大学,就先后培训出数万青年骨干和部分红军骨干。一批批骨干在这些学校培训后,分别被派到敌后各根据地工作、战斗。延安窑洞陋室放光芒。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指示从延安发出。据统计,《毛泽东选集》159篇著作,有112篇是在延安陋室写就。抗战时期,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还是东方被压迫民族人民活动中心。1941年10月,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代表有日本、印度、犹太、印尼、菲律宾、马来西来、缅甸、泰国、越南、朝鲜、中国台湾地区,以及蒙、回、藏、彝、苗、满、汉等民族代表。

根据地是坚持抗战、民主建政的楷模。抗日战争的目的是: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一个目的两个方面,坚持抗战不允许半途妥协,民主建政不允许恢复压榨人民的旧制度。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积极主动地挺进敌占区,依靠和发动群众,抗击敌人,在敌占城市、据点、交通线外广阔地区,形成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建立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代表、民主进步人士代表、中间派代表各占三分之一。日军报告中惊叹,中国有三个极为:“游击战极为巧妙,民众工作极为彻底,中共对于皇军极为危险。”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水上游击队,主力、地方武装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原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生产自给、整风运动,一系列政策落实。内线中的外线,包围中的反包围,持久战中的速决战战略战术的发挥。根据地军民在抗战相持阶段,历经严峻考验。敌人反复的“扫荡”“清剿”“强化清乡”“扩展清乡”;国内反动派掀起的多次反共高潮,从旁侧击、从背后捅刀;投降派造成的“略走曲线救国”浊流,敌伪势力一起压向根据地。根据地尤其北方有的地方还遇上严重的灾荒。共产党、民主政府和人民群众却团结得更紧密,自力更生、共渡难关、奋力抗战,创造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1944年延安新华书店出版的《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一书介绍:“数年来始终坚持京沪近郊与长江下游平原水网的游击战争,其艰苦奋斗精神,与北平以南之冀中十分区及天津以南之冀鲁边区军民一样,同样可为楷模。”一位国际友好人士冒着风险到根据地,与军民共艰苦,问她为什么,她说:“只想了解小米加步枪是什么力量。”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呈现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处处洋溢团结战斗的气氛,尊干爱兵、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参军支前,涌现许许多多感人的事例。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路军、新四军是穿军装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区盛行学习进步的风气。有人说,“战士和民兵心里都装有战略思想”,都懂得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在战斗实践中学习成长“一颗红心两支枪”,学政治、军事、文化。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人人尊敬。解放区有一种乐观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的风气,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人民都懂得“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热烈而镇定,紧张而有秩序”。战斗间隙,只要情况允许,部队集合行军之前,军民汇聚村中打谷场,歌声嘹亮。从1944年春苏中军区赢得车桥战役开始,敌后各解放区分别开展攻势,在全国率先反攻。“今年打败希特勤,明年打败小日本”,军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

(作者为新四军老战士,9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