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内涵

作者:杨 宇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本人有几点学习体会。

一、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辩证逻辑相结合上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并受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

我国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建立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以后,由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在实践中一段时期没有贯彻八大决议的这一规定,而是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肯定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但在表述上作了修改,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主要矛盾,制订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要求。这种转化在十八大以来表现十分明显,十九大及时作出科学概括。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从人民需要方面看,习近平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生产和发展方面看,习近平指出:“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里论述的两方面情况,既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概括的客观根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三、深刻学习领会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特别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不仅具有实践意义,而且也具有理论意义。科学认识、正确把握、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可以使社会其他矛盾迎刃而解,意义十分重大。

四、必须科学认识、正确把握和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如何正确把握和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两点必须注意和强调。第一,必须注意和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一个“中心”思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强调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必须注意和强调“不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目前明确的时间概念是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发展的战略安排”,并没有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到此为止。因此,我们不仅在今后30多年要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到本世纪中叶以后,还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继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解决十九大概括的社会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