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期●青少年绿洲●

在沙家浜追寻红色记忆

作者: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 六(6)班 孟煜涵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在秀丽宜人的江南水乡,在风景如画的阳澄湖畔,有这么一个地方,深藏着一段段红色的记忆,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的抗日壮歌,描绘了一幅幅军民鱼水情深的画面……它,就是江苏省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沙家浜。

1928年4月,沙家浜就建立了中共地下组织。抗战期间,这里发展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以“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东进江南,与沙家浜抗日武装胜利会师。在这里,他们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依靠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人民群众,给凶残无比的日本军队以沉重而有力的打击。
走进沙家浜,有一种正义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不禁努力追寻英雄们的足迹。

瞻仰广场  拨开翠绿的芦苇,走进宽阔的大道,便可看见一座座气势恢宏的雕塑,栩栩如生。主雕塑屹立于广场的中央,战斗负伤的新四军连指导员郭建光身披战衣,刚毅的脸庞,高耸的鼻尖,眼睛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那眼神坚定而又期待,仿佛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沙家浜党的秘密工作者阿庆嫂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搀着郭建光,清秀的脸上露出亲切而坚强的笑容。在主雕塑的周围有18根柱雕,描绘了新四军战士和人民群众互帮互助的鱼水之情。柱雕上,有新四军战士驾着小船,穿梭在芦苇荡中;有新四军伤病员紧握群众的双手,表示由衷的感谢之情;还有恢复健康的新四军战士紧握钢枪,准备重返战场杀敌……每一幅雕塑都情景细腻、形象逼真。

革命历史纪念馆   步入革命历史纪念馆,沙家浜的红色抗战历史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本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早年的革命文件到黑白的历史照片,从新四军战士英勇抗战的感人事迹到军民共同抗日的故事……我们看到一把锈迹斑斑的手枪,枪把已脱落近半,枪口虽然已闻不到当年的火药味,但仍呈现着难以抵挡的英姿。看到它,我们仿佛就看到了当年新四军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身影。

芦苇荡   在沙家浜,最美不过芦苇荡,最有故事的也是芦苇荡。站在岸边,远远望去,那一片片芦苇在风的吹拂下,摇曳着、舞动着,构成了绿色的海洋。坐上手摇船,在曲折蜿蜒的芦苇迷宫中游荡,一根根芦苇就像一个个挺拔的战士,整装待发;又似一个个老人,在诉说着感人的抗战故事。在这里,我仿佛看见了新四军战士们潜伏在芦苇丛中打游击战,仿佛看到了乡亲们驾着小船为战士送去热腾腾的饭菜,仿佛看见抗日军民与敌人周旋的背影……就这样,在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我们熟悉了这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啊,沙家浜!这个承载了峥嵘岁月的地方,这个诉说着红色故事的地方,让我们永远记住它,记住那段红色的历史!是那段红色的历史换来了我们现在和平美好的生活。让我们珍惜幸福,勤奋学习,接过英雄们的红旗,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指导老师:陆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