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一九三O年启东八八暴动
启东八八暴动发生于1930年8月8日,它是土地革命时期启东地区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武装暴动,是“南昌起义”壮举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南通地区的强烈反响。
1930年7月14日,中共江苏省委为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暴动的计划,由中共江苏省委与共青团江苏省委、上海工联负责人组成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作为全省指挥暴动的最高指挥机关,领导上海市各区行动委员会和江苏各地及浙江、安徽部分地区的行动委员会(中共江苏省委名义仍保留,权限仅限于发通知,发宣传大纲和宣言等工作;1930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江苏省总行委结束,江苏省委恢复正常工作)。总行委要求“以南京暴动为中心”到处布置暴动,命令通如泰地区,“首先攻下南通,再向南京……”
这年夏天,启东县委奉命组织秋收暴动。启东县委改为行动委员会,成为这次暴动的最高指挥机关。具体计划是:先摧毁反动县政府,成立苏维埃,以扩大政治影响;在这一胜利的基础上发动群众性的“二五减租”运动。县行委布置各支部学习讨论,并以篦箕镇为主,抽调积极分子,加以训练。
7月间,启东县行动委员会派红军大队长杨思公到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汇报,请求给予支援。红十四军军部遂派通东地区的第二师一部经海门赴启支援,沿途屡遭敌人袭击,在海启交界处的汲浜镇、黄仓角两地受重创,队伍被打散。于是通海特委又另设法支援武器。8月初,由地下党员王肇基(驾驶员)、陈泰康(经理)控制的启东飞龙汽车公司分两批秘密运来13支枪和弹药。为了防止敌人征调汽车运兵镇压暴动,飞龙汽车公司将汽车托故拆修,或分散隐蔽。同时,县行委得到情报:国民党县政府将于8月9日杀害启东县委委员赵克明。
8月7日晚上,县行委会议决定,当夜举事,攻打县政府,救出赵克明。交通员立即赶赴各地传达命令:惠安、大兴、圩角等地红军大队战士、共产党员、赤卫队、农协会员以最快速度到篦箕镇集中;北新、庙桥和黄仓等地的党员负责焚烧新港和久隆北两座大桥,并割断电线,以阻敌增援。
夜11时,来自永兴地区及其周围几个地区的200多名暴动参加者汇集顾南洲宅。县行委负责人作战斗动员,宣布:“服从指挥,只准前进,不准后退!”
暴动队伍兵分3路,分别由县行委江眠天、顾南洲、杨思公指挥。8月夏夜,月光如水。暴动的人们扛着、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大刀、长矛、铁棍、榔头、步枪,抑制住兴奋而紧张的心情,在田间小道上向南疾进。
1930年8月8日凌晨1时前,3路队伍已分别到达各自预定的攻击点。1时整,施友礼在县政府(今人民医院所在地)正门前放火——发出攻击信号。3路队伍同时发起攻击。一路由杨思公指挥,由正门攻击县政府大门,目标衙门及反动县长住处。“活捉夏钺青!”夏钺青一听枪声大作喊声四起,吓得连忙剪掉胡须,拔腿向后逃去。“夏钺青跑了,快搜!”夏钺青不顾三七二十一,一头钻到后宅沟水桥底下,侥幸逃命。此时,另一路攻击警察队。公安局一警官举枪顽抗,未及发射,已被菜刀砍倒。红军战士朱廷佐冲入屋内,一枪击中警察队长朱昌茂的大腿。朱昌茂“啊——”地大叫一声倒于血泊,其余警察狼狈逃窜。混战中,朱廷佐英勇牺牲。公安局被占领,警察队一看情况不妙,慌忙向东北角逃去。这时负责劫狱救赵的第三路,正在猛砸看守所,油榔头、钉耙、铁棍一齐上阵,尽管监狱门窗、墙壁坚实,但经不起暴动者的猛砸猛打。监狱终于被砸开了,赵克明及其他四五十名“犯人”被救出。
在暴动中,县行委张贴散发了《启东县苏维埃政府布告》(第一号),《中国共产党启东县行动委员会布告》(第一号),《红军第十四军第三师布告》(第一号)等布告和标语,宣布:“本党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率领全世界无产阶级,消灭一切的反动势力,建立本阶级的政权。”
战斗持续到凌晨3点,我虽击毙击伤国民党警察队长朱昌茂等5人,缴枪多支,但我方亦有多人受伤和牺牲。考虑到敌人有两个中队,兵器又好,而我火力不足,如待天亮,将使我方处于十分危险境地。于是,县行委领导下令撤退。敌未敢追击。
天亮后,启东县政府内一片狼藉,敌人惊魂稍定,一面宣布全城戒严,一面急电国民党省政府,请求“增兵清剿”,省保安队一个中队奉命立即赴启镇压。启东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阶级报复开始了:反动政府和恶霸地主上下勾结配合,在全县范围内欺骗群众大搞“捉强盗”、“抄盗窝”,拆屋烧房,搜捕和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敌人的血腥屠刀下,赵芝兰、姚炳、刘士明、宋相斋、朱廷宰等革命志士,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新安地区保卫团充当了这场疯狂阶级报复的急先锋,仅在12月24日就抄、砸、烧了9名共产党员的家。对这9名共产党员先游乡示众,而后加以残酷杀害。在永兴地区,安平村恶霸地主沈士骧更是丧心病狂,拆屋、烧房33家之多,共产党员宋志祥就牺牲在他的手中。
八八暴动后的启东,笼罩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江眠天等县委领导成员和大批革命骨干被迫转移外地。
八八暴动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用鲜血唤醒和教育了广大人民。
(本文根据当年老党员、老红军战士姚志仁、程玉明、陈泰康、郁廷敖、黄洪亮等回忆以及有关档案、报刊资料综合整理,由大江南北杂志社南通联络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