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4期17页)
镇江茅山
我们东进寻踪的第三站是茅山。茅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与常州市金坛交界处,以道教名山著称,但我们要去拜访的不是各路仙人,是去拜谒牺牲在这片热土上的7000名英烈,回望他们的英勇战斗,颂扬他们的丰功伟绩。
茅山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是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统称,是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地方。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电令项英、陈毅:“(新四军)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根据中央指示,军部从第1、第2、第3支队挑选人员组织了一支400来人的先遣队,东进苏南敌后,执行战略侦察。4月28日,粟裕率先遣支队离开岩寺军部开始向苏南敌后挺进。5月中旬,先遣支队到达苏南镇江地区。6月1日,第1支队在陈毅的带领下也进入苏南敌后。6月12日,第1支队先头部队与粟裕率领的新四军先遣队在溧阳竹箦桥会合。部队进入茅山地区后,随即在镇江、句容、金坛、丹阳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开辟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7月第2支队也进入江南敌后,活跃在江宁、当涂、溧水、高淳一带。
6月17日,先遣队在镇江南30公里的韦岗开了个好头——速战速决伏击日军成功!韦岗战斗的胜利是新四军东进江南的首场胜仗,至此,先遣队完成战略侦察使命。7月1日夜,第1支队突袭了宁沪铁路镇江与丹阳间的新丰车站;8月2日,第1支队袭击了句容县城;8月24日,第1支队歼灭了驻守南京东郊麒麟门的伪军两个连;1939年1月,第2支队奇袭了位于芜湖郊区日军飞机场附近的官陡门……据1939年《叶挺、项英关于新四军进入江南抗战的报告》统计,新四军江南部队进入战区后,从6月的韦岗战斗到次年1月,共与敌进行大小战斗299次,毙日伪军3651人。1939年春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同年,周恩来赴皖南视察,商定了新四军的发展方针: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向南巩固。作为新四军第1、第2支队挺进敌后创建的第一个“家”——茅山抗日根据地,成为新四军东进、北上、南下的前进基地和战略通道。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就在镇江市句容城东南25公里的茅山镇上,主体展馆正坐落在茅山脚下。从远处看纪念馆建筑外观像汉字“众”,恰如茅山山脉的三座高峰。我们眼前的“众”型纪念馆是1998年翻建的新馆,规模宏大,布展内容很丰富。展览包含了苏南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茅山地区新四军的东进北上、敌伪顽包围下的艰苦坚持等主题内容,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布展者们用了五个展厅为参观者娓娓道来。纪念馆里有很多重量级的展品,如侵华期间日军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支那事变写真》等,这些日军当年的“战绩”实录,如今正是侵华日军烧杀掳掠的铁证。展出的日军侵华初期的作战图,更是让人触目惊心,某些城镇地区地图图示比例尺相当小,精确度很高。从这些地图标志和记载的内容来看,日军战前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周密的地形调查和情报工作,日军侵华是早有预谋的。展馆内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有不少照片清晰度非常高,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为搜集这些珍贵史料一定花了不少心血。
走出纪念馆大门,向东步行约200米左右,来到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景区。纪念碑高达36米,在景区的最高点——望母山山顶,位于整个景区的中轴线上,如同一把刺向空中的利剑。站在望母山巅俯视纪念碑广场,广场整体格局成“V”字形,取英语Victory(胜利)之意,因此纪念碑广场又称胜利广场。广场宫阙式牌坊大门庄严恢宏,上书“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沿着胜利广场右侧一路向上,是“小号手牺牲地”,这里塑有小号手的青铜雕塑。拜谒的人经常会在胜利广场上放鞭炮表达对先烈追思,当鞭炮响起之时,“嘀嘀哒 嘀嘀哒”嘹亮高亢的军号就会阵阵回荡在广场上空,让瞻仰者无不肃然起敬。这一奇特现象的产生虽是物理原理的巧合,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新四军将士们为茅山留下的阵阵号角,战斗中的小号手也从未真正地离去。
泰兴黄桥
我们离开苏南,沿着沪蓉高速经扬中市渡江北上泰兴。扬中,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江心岛。位于镇江市东部江心,北面与泰兴隔江相望,南面与镇江一衣带水。从地图上看:镇江、扬中、泰兴刚好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扬中为顶点。1940年新四军看中的就是扬中这个顶点,并以此为跳板进入苏北,进抵黄桥。
黄桥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是苏中、苏北地区通往苏南的重要门户。镇上仍保留着24条古街巷。如珠巷、马巷、罗家巷、王家巷、米巷等,这些街巷还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历史原貌,沿街多以店面房为主,前店铺后作坊。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老馆位于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花园回廊曲径,古朴典雅。这个花园原主人是黄桥大地主丁大春,这里亦是近代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的故居。2017年2月黄桥战役纪念馆新馆试开放,老馆内的展品基本都移至条件更好的新馆。老馆作为旧址又恢复私家花园的原貌,改为丁文江纪念馆。
除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 (丁家花园)外,黄桥镇还有四处革命旧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 (黄桥中学工字形教学楼,又称工字楼)、新四军第3纵队指挥部旧址 (严复兴小楼)、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何家祠堂)及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
黄桥战役新馆建在黄桥镇北部。整个纪念馆共有八大展厅,参观路线从西侧的一楼到四楼,然后从东侧的四楼到一楼。展馆从中央决策、发展华中,挺进苏北、东进黄桥,立足黄桥、团结抗日,统一战线、纵横捭阖,自卫还击、决战黄桥,合力同心、奋勇支前,革命精神、光照千秋以及黄桥古镇的古韵全面介绍黄桥战役的全过程及黄桥古镇。展厅有不少经典场景复原模型,从场景的逼真程度,看得出筹建者花费了很多心血。
1939年底,苏南的新四军部队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由4000余人发展到1.4万余人,并造成了跨越长江两岸进行游击战争的有利态势。为统一协调与指挥,1939年11月7日,第1支队、第2支队领导机构在溧阳水西村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发展华中”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开辟、发展苏北”的战略决策,1940年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分兵北上,以扬中岛为“跳板”、以吴家桥为江北“桥头堡”,梯次渡江进入苏北。在取得反日伪军大“扫荡”和郭村保卫战的胜利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7月14日,陈毅电告新四军军部:决定整顿一礼拜即向东挺进,在泰兴、靖江、南通、如皋地区建立根据地,以黄桥为中心。
选择黄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黄桥地理位置好,是靖江、如皋、泰兴、泰县四县中心。这里开辟根据地东可向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发展,南可控制长江通道,与苏南部队呼应,威胁日军,切断国民党顽固派间的联系。黄桥地区本来就有土地革命时期成立的红14军的影响,群众基础较好。
东进黄桥的过程中,陈毅将高超的统战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三进泰兴城争取“二李”和陈泰运保持中立,拜访开明人士朱履先、韩国钧以得到他们支持……黄桥根据地的建设进展相当迅速。1940年8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主力进驻黄桥地区。至8月下旬成立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四县抗日民主政府也先后成立。9月成立了苏北区委会。抗日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
但是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决意“进剿”新四军。9月30日,韩德勤发出追剿令,总兵力达26个团3万余人,限7天攻下黄桥,歼灭新四军主力于江北。此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手中只有7000余人,其中战斗部队只有5000余人。最终结果:除了用时7天外完全出乎韩德勤的预料。10月6日上午黄桥战役结束,韩德勤的王牌旅旅长兵败自杀,其89军被歼灭,军长李守维逃窜途中淹死河中,除韩本人率领主力1000余人逃窜外,其余基本被歼灭。至此,新四军经过两年多艰巨的斗争,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提出的东进北上的战略任务,打开了华中抗战的局面。
在黄桥战役纪念馆参观,我们走到“周恩来与新四军军部商定‘东进北上’方针”这一展区时,遇到一批参观的小学生,队列整齐,很有秩序,只听到身边有个参观的“红领巾”问带队的老师:“为什么要东进?”老师轻声地告诉他:“因为敌人在东边,新四军要抗日,就要东进!”
新四军东进,这一抗日救亡的壮举已过去80个春秋。我们今天还要了解和纪念这段光辉史实,为的是学习继承新四军敢于担当、勇于胜利的不朽精神,为的是发扬光大新四军一切为了人民的优良传统,把这些化作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宝贵营养和不竭动力,去夺取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