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期●老区采风●

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

作者:戚兴林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胡庄镇薛垛村党支部书记张晓兰,扎根基层十几年,一心为村民谋福利。她说:“村民们选举我当村支书,这是对我的信任,我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地把工作做好。”

2006年6月21日,是张晓兰难以忘却的一天。这一天,她在组织的信任和群众期待的目光中,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之余,她感觉肩上沉甸甸的——薛垛村地理位置偏僻,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为人们遗忘的角落。当地流传这样的俗语:“好男不吃薛垛饭,好女不嫁薛垛男。”

张晓兰任职十几年来,一直记住百姓的希望与嘱托,践行着自己对百姓的承诺。她向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薛垛村有一条5000多米长的河,从前河岸坡头芦苇、杂草丛生,无人问津。张晓兰当上村支书以后,发动全村村民砍掉芦秆,挖掉芦根,栽插上意杨。之后,她们又在村里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落实了群众管护措施,栽、管、护承包到人,责任到底。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河岸上栽种的13000株意杨,早已高大挺拔,绿意盎然,成了村民们的“绿色银行”。再等上数年,待意杨成材以后,村集体与村民四六分成。到时村集体经济可增加52万元收入,村民可获78万元收入。

为增加村民的收益,张晓兰四处调研,了解市场行情。她带头租下40多亩土地种植青花菜,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植青花菜的高潮。没用几天,100多亩土地就被大家承包了下来。目前,全村的高效农业种植面积达到850多亩,家家都跟着富了起来。

张晓兰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她常在村中走动,遇到哪家有困难,她马上伸出温暖的双手进行资助。2组“五保户”沈老汉腿有残疾,行走不便,生活比较困难。每逢过节,张晓兰总是买好鱼肉等,早早送上门。就连沈老汉的口粮,她也是亲自挨家挨户动员和收起,然后送去。

9组村民单阿姨疾病缠身,丈夫10多年前因患糖尿病过早地去世,抛下上学的儿子与她苦度年月。张晓兰主动和他们结下了“穷亲”,年年去学校“说情”,免去孩子的学费,还帮办理了低保,让他们生活有着落。

张晓兰待人热情诚恳,虽为村书记,可她对待村民就如同亲人一般。一有空闲,她总爱和村民们攀谈,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村民们都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姐妹看待,心里有什么话,对村里有什么建议或意见,总喜欢对她讲。从村民那里,她及时了解到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这对她开展工作相当有利。

村北有一段土路,坑洼狭窄,行人路过,晴天一身泥灰,雨天一身泥水。张晓兰看着上学、散学的儿童一歪一扭地在泥浆中行走,家长们肩驮着孩子一拐一滑地在泥水中跋涉,内心深处感到非常歉疚:“我身为一村的当家人,要担当起责任,不尽快将这条路修好,我对不起父老乡亲啊。”

整修这条路涉及到邻近几个街道和村组,尤其要动到李荡村3组霍家4亩多责任田。张晓兰和村主任冒雨来到李荡村,请来了德高望重的老支书一同上门协调调换土地事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苦口婆心的劝导下,终于如愿以偿,完成了协调任务。如今,看着大人孩子欢笑着行走在宽阔平坦的村路上时,张晓兰打心眼里高兴。

薛垛村新农村建设项目总投入需200多万元,仅仅靠筹资、捐资显然是杯水车薪。张晓兰便启动了自己的“创新机制”,深挖潜力,从多方筹集资金。她将村内的“大汪河”运用泥浆泵的功能,回填土方达40320立方米,铺筑250米长、8米宽的水泥路面,然后通过转让土地,转让公共闲置房屋,转包意杨和渔塘等措施筹集资金。薛垛村在张晓兰同志的带领下,已经走上了建设新农村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