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期●缅怀篇●

红芳留香

——《陈毅与上海》展中有关张茜的几件文物

作者:邵文菁



  2018年3月26日至6月24日,《陈毅与上海》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展出。展览在内容创作阶段,就考虑要集中展示陈毅家属捐赠给上历博的文物,除了陈毅个人的遗物外,还有大量陈毅妻子张茜的遗物。展览特意在第四、第五部分着力展现陈毅夫妇的外交风采和陈毅的家庭生活。陈毅之女丛军在看了展览大纲草案后欣慰地说:“一般总是宣传我父亲,其实我母亲也很值得说说,她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

1938年2月,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三名女学生加入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她们一到部队,就各自改了名字。其中一名15岁的女学生张掌珠改名张茜,她说,茜草根可制成红色染料,染红世界!从此,年轻的张茜弃笔投军,走上了革命道路。

次年3月,战地服务团在苏南茅山根据地的陈家祠堂演出话剧《一年间》,张茜在剧中扮演新娘子,身穿一袭红妆,给当时还是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春光照眼意如痴,愧我江南统锐师,豪情廿载今何在?输与红芳不自知。”这是陈毅追求张茜时为她作的小诗。1922年出生的张茜足足比陈毅小了21岁,还是个新兵。陈毅当时也颇有顾虑,曾与王于畊(后成为叶飞夫人)吐露心声。但年轻的张茜对追求爱情的信念勇敢而坚定。王于畊向陈毅转达了张茜的话,意思说,我们追求的是生死之交,既然彼此相爱,要结合为伴侣,就是生死相依。1940年2月,陈毅与张茜成婚。婚后三年,陈毅北上延安,不得不与张茜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分别,之后整个家庭一直聚少离多,三个儿子都出生在战争年代,分别取名昊苏、丹淮、小鲁,记录了他们的出生地,也寄托盼望革命胜利的希望。

1947年,张茜带着三个孩子来到大连。张茜看到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苏联人和俄式建筑,萌生了学习英语和俄语的想法。早在1938年,张茜就开始暗暗地自学英语,因为战争环境,生活和工作都很忙,没能专心学习。而此时的大连已成立人民政府,在相对安宁的城市中,张茜终于等到了安心学习的机会。于是她找了10位俄语爱好者组成了学习班,请了位俄侨做老师,两个月里就学会了1000多个俄语单词。1949年上海解放后,张茜带着孩子来到上海,一家人终于能生活在一起。这年冬天,张茜参与了上海俄文学校的创建工作,之后她在上海俄文学校学习并担任宣传股长。当时张茜已怀上了第四个孩子,每天坐着电车往返于市区的寓所与江湾的学校间,坚持不要陈毅的专车接送。1950年6月,女儿珊珊出生。产后的张茜没有放松学习,1951年她赴北京俄文专修学校脱产学习。陈毅对此特别支持,还在给父母的信中称赞张茜的进步,希望她能再学一年。不料是年冬天,张茜因患肺结核,被迫休学,只能继续自学。1954年,已熟练掌握了俄文的张茜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做编辑,同时选定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短篇小说作为自己的处女译作。她为自己起笔名为“耿星”,意为耿耿晨星。1958年,列昂诺夫原著、耿星翻译的多幕剧本《平平常常的人》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多年后,子女们找到了母亲当年的译作,并与她使用过的俄文打字机一同捐给了上历博。

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并把中心工作转移向外交。1958年,他兼任外交部长。当时新中国外交刚刚起步,外国领导人带夫人访华,我国领导人的夫人却不参加接待。陈毅意识到如果外事活动中只接待男宾有失礼节,而且外人会认为我们国家对妇女不重视。为了更好地开展外交工作,陈毅首先想到动员自己的妻子去做外交工作。但张茜此时正热衷于自己的翻译事业,不想转行。陈毅只好找周恩来和邓颖超去劝说。张茜为顾全大局只好接受了这项“政治任务”。1960年12月20日,陈毅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第三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夫人外交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夫人工作小组,张茜任组长。1961年9月,中央批准成立夫人外事活动指导小组,张茜任副组长,正式成为职业外事干部,负责组织指导外事活动中的夫人工作。

其实,张茜从事外交工作是十分有优势的。她天生丽质,形象好,能歌善舞又有文化底子,很能够代表优秀的中国女性。如今张茜留下的衣物中,有不少漂亮的旗袍,都是她出席外交场合时穿着过的。丛军说,母亲平常穿着非常朴素,这些漂亮的礼服只穿过几次,所以能保存得很好。

上博选择收藏的张茜的旗袍都是上海鸿翔时装公司制作的。老上海是中国的时尚之都。1917年创建的鸿翔时装公司是上海第一家国人自营的女子时装店,曾因为胡蝶婚礼定制礼服享誉沪上。蔡元培还为其题匾“国货津梁”。当年的老裁缝记得,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傍晚,王光美和张茜在市外事办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南京路上的鸿翔时装公司定制一套有民族特色的出访礼服。经验丰富的师傅经一番目测,把款式和尺寸默记心里了。衣服由顾文伯师傅亲手制作,如期完成。两位夫人穿着百年老店制作的服装,陪同刘少奇和陈毅成功完成出访印度尼西亚的任务。

1962年9月23日,印尼总统夫人哈蒂尼应刘少奇和周恩来的邀请访华。这是一次高规格的外事接待,所有中国领导人包括毛泽东主席都接见了哈蒂尼夫人。所有首长夫人都身着旗袍出席了哈蒂尼的欢迎宴会。张茜穿着的金黄色旗袍在灯光下微微泛紫,让人印象深刻。

在外交的舞台上,张茜不仅靠美赢得了众人的赞许,更重要的是她的涵养和智慧,让人由衷敬佩。张茜是个认真的人,决心从事外交后,她放下了俄语,集中精力学习英语,同时“恶补”中国传统文化。

1958年11月23日至12月1日,由中国各行各业妇女精英组成的11人的代表团由张茜带队访问柬埔寨。这是中柬建交后第一支政府派出的正式访柬代表团,而且团员全为女性。西哈努克亲王亲自组织了隆重的接待,在柬埔寨国内也得到了高度关注。张茜的得体发言和端庄仪容展示了新中国女性的聪慧和美丽,完全颠覆了当时国际上对中国女性的印象。访柬之后,代表团临时应越南妇女联合会邀请,访问越南,受到胡志明主席两次接见。从1956年到1966年,张茜出国访问二十多次,在国内接待外宾不计其数,在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陈毅与上海》展中展出了张茜访柬时穿着的绿色旗袍。开幕式当天,陈丹淮仔细看着橱窗里的绿色旗袍说,这布料看着像东南亚的,说不定是用国外带来的料子在国内做的旗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长子陈昊苏和女儿丛军长大后都选择了外交作为自己的事业。此次展出的文物中,有一台军绿色的施坦威立式钢琴。1954年底,陈毅一家从上海搬往北京,也把这台钢琴一起带到了北京。这台钢琴是他们的女儿丛军的。1950年,陈毅夫妇盼到了“姗姗来迟”的女儿,起名陈珊珊。陈毅夫妇对女儿的栽培也格外用心。张茜希望女儿将来从事文艺工作,让她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但陈毅还是认为国家更需要外语人才,在这点上,张茜也很支持。“文革”时期,珊珊参军,改名丛军。父母一直鼓励她坚持学习英语。1971年,丛军去北戴河探望已重病的父亲时,张茜还拿出一套四册的英语医学课本,帮她复习英文。1972年,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帮助下,丛军作为“文革”期间第一批留学生出国深造,此后她继承父母的事业,像母亲一样成为一名女外交官。而音乐也成了丛军一直以来的兴趣爱好,这台钢琴一直留在她身边,直到一次调音师告诉她这已是古董琴了,再弹就坏了,才不再弹奏。2017年,这台钢琴被运回到上海,被上历博永久收藏。

1972年,陈毅去世后,张茜明知自己身患癌症,还是决心冲破“文革”禁锢,开始人生最后一项事业——整理编辑陈毅诗词。1964年时,陈毅曾对张茜说,他有生之年想做三件事,一是编诗集,二是编文集,三是写回忆录。然而他有生之年没来得及完成一件。张茜在动完手术,接受放疗的同时就开始整理陈毅诗词。1973年11月,张茜写就《陈毅诗词选集序言》和题后诗两首,与150篇整理好的诗词一同交付打印。1974年元旦,100本打印好的诗选成了张茜生命最后一年的新年礼物。“残躯何幸逾寒暑,一卷编成慰我情。”书已编成,但正值“文革”难以出版,直至1977年4月,《陈毅诗词选集》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74年3月20日,张茜同志辞世,年仅52岁。

上一篇:扛起生命之桥下一篇:孤胆英雄曹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