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期●改革开放40年征文●

老年教育在改革开放中前行

作者:唐长发



老年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一朵鲜艳的小花,它虽然比较稚嫩,但正在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广大老年人的钟爱;它正在细雨润物般影响着我国传统的养老观,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广大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它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享受了改革红利。我在退休后进入老年教育的领域工作了7年,有幸目睹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老年教育不断发展的进程。

老年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

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了一种终身教育思想。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身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

终身教育理念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被我国教育界逐步接受,成为我国政府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举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八章“继续教育”中提出了“重视老年教育”。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为《老年大学教育研究》一书作序时说:“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老年大学初创阶段,学校招收的对象以离休干部为主。当时的办学宗旨是“探求健身之道,增长新鲜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陶冶革命情操,保持光荣晚节,贡献革命余热”。从80年代后期起,我国老年教育迅速发展,老年大学规模逐步扩大,老年学员数量不断增加。1985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接见“全国老年大学经验交流会”代表时说:“我国老年大学是新生事物,是我国老年事业的一大创举”,“党和国家应该给予支持”。1996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这标志着我国老年教育的教学对象已由离退休干部为主变为全社会的老年人;老年人个人的学习意愿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

30多年来,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创新办学理念,增加经费投入,扩建校舍,挖掘潜力,扩大招生,使得广大老年人跨进了学校大门。我国的老年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已成为全世界办学规模最大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老年教育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在上海举行“2018年老年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时,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晓林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老年教育的行列中来,这已成为很多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各地有7万多所老年大学,有1000多万的老年人直接参与了老年教育。还有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基层居村委组织的学习活动中来。一些老年人自发组织,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教学形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由于老年学员的大量增多,教学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每年老年大学招生时,总有部分老年人提前到校报名,甚至通宵排队,尤其在大中城市的老年大学,类似情况更为突出,出现“一座难求”的“盛况”。

只有改革办学形式才是解决老年教育供需矛盾的有效路径。200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办好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倡导社区办学。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又提出要加强老年教育工作,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改革老年教育形式,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老年教育的供需矛盾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了多元化的办学主体。现在,除了老干部工作部门外,还有各地各级教育、民政、文化、老龄等多部门参与到老年教育事业中来,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扩大了老年教育规模。二是组成了省、地、县、乡镇四级老年教育网络。三是形成了老年学校教育、老年远程教育、老年社区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通讯技术的普及,为远程老年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这为老年远程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我国老龄人口多、教育资源不足、财力有限的国情,以及老年大学学员日趋饱和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的确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据上海2015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市有老年远程教育教学点5486个,有教学点的居村委占全市居村委总数的93%,注册学员56万。

课程设置尽量满足不同需求

老年学员是个庞大的学习群体,他们的年龄跨度大、学历多层次、兴趣爱好不同、学习目的各异,因此,老年大学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增加科目、扩大专业、分层教学,以满足广大老年学员的不同需求。早在2006年,由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哈尔滨、南京等地的老年大学联合组成课题组,就“老年学员的学习诉求”进行了深入调查,广泛讨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下属的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也多次将“学员需求”和“课程设置”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

教学科研促进了课程设置的不断创新。在课程设置的创新中,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特点:一是以人为本,办能满足广大老年学员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的老年大学。以上海老年大学为例,1985年开办之初,仅有2个班、58名学员,现在已设有9个系(文史、外语、保健、文艺、器乐、钢琴、书画、计算机、家政)、开设150门课程,已拥有一万名左右的老年学员。二是与时俱进,增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课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技能性扫盲”成为课程设置中重要内容。如,各校开设计算机系,除了讲解计算机的一般原理和操作技能外,还要教授网页制作、图像处理、数码相片后期处理等。此外,随着退休人员中知识老人的增加,有关人文科学类的课程需求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如,在上海老年大学2018年秋季招生简章中,文史系开设的课程有“周易讲读”“史记讲读”“格律诗词创作研修”“古文观止”“国学名著鉴赏”等多门人文类课程。

老年教育正在改变着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我曾看过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的《熟年革命》一书,其中写道:“人生最后的十年、二十年的活法是决定人的一生是否活得精彩的关键所在”,“以前想搞却没有时间搞的业余爱好,比如摄影、绘画、作诗……现在一切均有可能。也可以去心仪已久的高校,过过读书郎的瘾”。退休后,如何安度晚年?每个老年人都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情况的生活方式,但是,学习应是理想生活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再出发,我国的老年教育事业必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