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期●老区采风●

战地黄花分外香

——黄花塘镇老区发展纪实

作者:李阳 赵福敏

曾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的黄花塘,位于江苏省盱眙县,素有“淮安南大门”之称,宁淮、宁宿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现已建成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和新四军文化艺术馆都已落成。区域面积扩大128.8平方公里,人口3.6万。行政体制由黄花塘乡改为黄花塘镇,不仅成为红色旅游圣地,经济、文化建设也取得突破性发展,成为苏北淮安地区新地标。
  1941年1月7日发生皖南事变,1月20日重新组建的新四军军部在盐城宣告成立。1941年7月20日,日伪军集中1.7万兵力,分4路向盐城新四军军部合击,妄图摧毁军部机关和新四军主力部队。新四军军部一面组织反“扫荡”,一面转移军部。1942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从盐阜地区停翅港分3个梯队出发,1943年1月10日,到达盱眙县原新四军2师师部驻地黄花塘,直至1945年9月19日转驻淮阴城,10月北撤山东。在长达2年8个月的峥嵘岁月里,陈毅、张云逸、赖传珠、曾山、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在这里。黄花塘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机关驻地,成为华中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
  黄花塘原名叫黄昏塘。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村民在庄西头挖了一口水塘,挖了3天,天傍黑才完工,大家称它为“黄昏塘”。
  新四军军部移驻此村后,干部、战士齐动手,把小水塘开挖成大水塘,用水吃水方便多了。副军长张云逸说:“这是个好地方,春天油菜飘香,秋季稻谷金黄。毛主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哩,我看把黄昏塘改名黄花塘吧!”罗炳辉师长也笑着说:“改名黄花塘好!新四军来了,给老百姓带来光明,让黄昏过去,迎来胜利的曙光!”从此,“黄花塘”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黄花塘各项事业有所发展,但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黄花塘镇党委、政府弘扬铁军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同时从省、市、县相关部门争取扶持资金3876万元,推进全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了强镇富民的步伐。1998年镇财政收入不足百万元,负债一千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2010年全镇财政收入达4069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93元。黄花塘镇老区为实现跨越发展,采取了四大举措:
  一是实施工业强镇。过去黄花塘镇工业基本是空白,只有几家铁匠铺。近几年投资建设了占地300多亩的镇工业集中区,村村有创业点,“两横三纵”的公路网通畅,水、电等设施配套齐全。全镇进区的规模工业企业22家,合同引资额2.5亿元。2010年工业销售收入3.1亿元,利用外资到账422万美元,新增企业11个,建成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玩具加工、机械配件、金属粉末制造、塑料制品行业已初具规模。8家玩具企业从业2000多人,长毛绒玩具远销欧美、日本,成为闻名的“玩具之乡”。投资3亿元的瑞盛重工、投资1亿元的华府名苑、投资5100万元的奇浩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等均已竣工投产。
  二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黄花塘地处高岗丘陵,用水难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镇党委、政府积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新建了22座小水库、24座机电灌站,开挖了35华里的三级翻水渠道,把洪泽湖水提引到田,同时整修了原有的小塘小垻,使6.4万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2010年粮食亩产1800斤,人均占有粮食1.5吨,积极售粮支持国家建设。近年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耕种、收割、脱粒机械化。随着恒丰制丝、宝驰米业、百乐福食品、泥沛草垫等一批龙头企业投产,组建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民4732户,带动了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灯塔植保协会被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授予“科普惠农先进单位”。草鸡、龙虾规模养殖、蔬菜大棚等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2010年实现农业产值2.4亿元。
  三是创建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在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争取扶持资金3800万元,建成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和新四军文化艺术馆。至今保留着陈毅、张云逸、赖传珠、曾山、彭康等人居住过的茅屋,依然保存着新四军军部、华中局机关、医院、卫校、卷烟厂、军工厂等遗址遗迹,留下了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传诵着许多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几年来参观纪念馆的有350万人次。2010年11月30日在纪念馆广场举行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国家4A级景区揭牌仪式,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和省旅游局副局长左一响共同揭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原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发来贺信,省老促会理事长、原江苏省副省长凌启鸿,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希平,淮安市老促会会长陈从亮,新四军老战士、新四军后代等出席了揭牌仪式。当日,中央电视台《红星艺苑》栏目组为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奉献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四是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让惠民工程暖人心。改造了商业街、中央大道、农民街,提升了净化、硬化、美化档次。投资3100万元,建成集商贸、休闲、娱乐和居住为一体的黄花塘国际商贸城。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投资40万元,新建了镇文化中心、世代服务中心,村村有农家书屋,户户通有线电视。两所中学、两所完小、三个教学点,都配有现代教育设施,适龄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均为100%。全镇村村通上水泥路(计110公里)。省、市水利部门投资933万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村民1.8万人原来饮用土井水、塘水,现在都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镇卫生院新建两幢2000多平方米的门诊楼和病房,添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省 民政厅投资50万元,新建一幢700平方米的敬老院,全镇“五保户”老人在此安度晚年。过去农民大多住泥草房,现在全镇有1400户进入农民集中区住上楼房,人均居住面积38平方米。岗村村民韦恩年说:“托共产党福,改革开放政策好,使我们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