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期●青少年绿洲●

父亲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作者:王苏兵


  湖北省大悟县河口镇坐落在连绵数百公里的大悟山东隅,那是父亲王胜凯出生的地方。1927年11月,共产党领导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那年,14岁的父亲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父亲英勇作战,先后7次负伤。
  1937年,日寇借卢沟桥事件全面进攻中国。为抗日,父亲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不久,父亲随第四支队东进皖中,进驻安徽省舒城县、庐江县一带,深入山乡集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形成了以舒城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有一次,祖父去部队看望已是营教导员的父亲。当他看到父亲身上七八处清晰的枪伤时,不禁老泪纵横:“娃啊,你伤成这样爹心疼啊!还是跟爹一起回家吧!”父亲很坚决,劝祖父莫难过:“爹,这是抗日,负点伤算什么。”说着,把平时从津贴中节省出的几块银元给了祖父,并嘱托祖父好好培养侄子们,培养抗日后代。父亲的乐观精神和对抗日的坚定信心感染了祖父。

1938年5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率先打响了新四军华中抗日第一枪。当时,侵占巢县的日军第六师团坂井支队不断到蒋家河口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害。蒋家河口周围河道纵横,芦苇茂密,便于隐蔽。日军每天乘汽艇在此登岸。通过周密侦察,四支队九团掌握了日军行动的规律,决定打一场伏击战。

5月12日拂晓,九团侦察队及二营四连事先埋伏在蒋家河口西岸。上午8点,从巢县方向开来两艘日军汽艇。当汽艇靠岸,日军上岸之际,我新四军战士猛烈开火,顿时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有的慌忙跳入水中,有的负隅顽抗。四连用火力封锁日军退路,整个战斗仅用20多分钟就全歼下乡骚扰的日军20多人,缴获步枪手枪20多支,弹药及军用品少许,敌旗一面,残敌乘汽艇溃逃,我方无一伤亡。蒋家河口首战告捷,军威大振,揭开了新四军华中敌后抗战的序幕,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父亲随第四支队南征北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皖南事变后,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二师。1945年后,父亲任新四军二师六旅十七团政委、十六团政委。在一次指挥部队战斗中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部队,他主动要求留在地方,不幸被捕。在伪看守所里,他坚贞不屈,受尽酷刑折磨。敌人声称只要他写一篇反共宣言就放他。他说:“我不会写,生死有什么关系!”1947年9月残暴的敌人将他与警卫员陈凤青、乡长郑述勤带到安徽来安县城北门外,推入坑中,洒上石灰水,将他们活埋,父亲就这样壮烈牺牲了。

国家没有忘记牺牲的烈士,1949年来安县人民政府将一所小学命名为“胜凯小学”;1951年解放军华东军区向我们颁发了革命烈士家属证明书。在藕塘烈士陵园里,存有父亲的画像和遗物;湖北省大悟县烈士陵园里,也有他的画像和事迹介绍。2009年10月,来安县人民政府在皖东烈士陵园为父亲立了纪念碑。正如原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朱云谦在《烽烟滚滚战淮南》一书中所述:王胜凯同志这位老红军战士,以革命利益为重,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的。
在我心中,父亲永远是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