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期●文化战士天地●

“继承传统 借鉴西洋”

——记民族声乐艺术家、教育家鞠秀芳

作者:张 涟



   “正月格里正月正,正月那个十五挂上红灯,红灯那个挂在大门外,单等那个我五哥他上工来……”2019年新春前夕,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民族声乐专业创办60周年”纪念音乐会,耄耋之年的著名声乐艺术家、教育家鞠秀芳教授在学生的簇拥下,兴致勃勃地登上舞台,再一次深情地唱起她60年前曾经唱响的陕北民歌《五哥放羊》,她那柔润甜美、悠扬婉转的声音,令在场的观众情不自禁地喝起彩来,坐在我身边的几位年轻人异口同声地说:“这歌声真是太好听了!”

望着满头银发的鞠秀芳老师,我不觉心生感慨,30年前采写鞠秀芳老师的情景,一一浮现在我眼前。出生在江苏靖江鞠家埭,后随父母迁居苏州生活的鞠秀芳,自小就对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优美动听的嗓音,常常赢得周围人的赞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鞠秀芳和人们尽情欢唱当时的流行歌曲《牧羊姑娘》《红豆词》等歌曲。当电波中传来周小燕慷慨激昂的歌声《长城谣》时,她既为刚从国外归来的周小燕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也为周小燕悠扬婉转的歌唱所吸引。她萌发了长大后也要像周小燕一样,成为一个爱国歌唱家的愿望。

鞠秀芳曾说,对她从艺道路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哥哥鞠盛;一个是她的启蒙老师姜蝶。比她年长12岁的哥哥鞠盛,早年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抗敌报》的记者,是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新华社记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在哥哥的鼓励下,鞠秀芳考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音乐组,师从姜蝶老师(著名花腔女高音),迈开了学习声乐艺术的第一步。可是,学了不到一年,姜蝶老师就调中央戏剧学院任教了,爱才心切的姜老师希望鞠秀芳去考上海音乐学院。翌年,年仅16岁的鞠秀芳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考试时她唱了东北民歌《青年参军》,清脆甜美、韵味十足的歌声,吸引了在场的监考老师,她顺利地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进院之初,她先后师从苏石林和周小燕教授,系统地接受了西洋美声唱法的训练。当时,贺绿汀院长提出“继承传统,借鉴西洋”的原则,喜欢民歌的鞠秀芳深受鼓舞,对民族音乐的偏爱,使她开始潜心钻研民族民间音乐。学习期间,她大量搜集各地民歌,还学了沪剧、越剧、黄梅戏、泗州戏、眉户调以及各路梆子,打下了较为厚实的民族民间音乐基础。1953年,学院专门请陕西著名民间艺人丁喜才为声乐专业的学生教唱陕北民歌,鞠秀芳协助丁喜才老师,帮他记谱、整理材料,同时向老艺人学唱陕北民歌。1954年,鞠秀芳成功地灌制了第一张榆林小曲唱片《五哥放羊》。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唱比赛中,她演唱的《五哥放羊》《走西口》《兰花花》一举摘得金质奖章,登上了世界乐坛。当评委会宣布比赛结果时,全场欢呼声持续了很长时间。每每谈到这次在乐坛和声乐界的深远影响,鞠秀芳总是谦逊地表示:“这是祖国的优秀民歌给了我机会!”1958年,鞠秀芳作为声乐研究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从事民族声乐工作的研究生;也成了第一个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这块“洋唱法乐土”上成长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教育家。

鞠秀芳的嗓音条件十分优渥,据行家评论,她的音域宽亮吐字清晰,音色柔润甜美,行腔委婉自如。她歌唱时运气的技巧绝妙,高、中、低三个音区连贯统一,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可是,她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为了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她还刻苦地从古典戏曲、民族、民间音乐及古琴弦歌中广泛吸收营养。她向柳枫等老师学习苏州民歌,向评弹艺术家徐丽仙等老师学习评弹,向昆曲老艺术家朱传铭、方传芸等先生学习昆曲,向古琴演奏家张子谦先生学习古琴弦歌。在一般人眼里,她已功成名就,何苦再劳神费力去学这学那呢!可是,鞠秀芳觉得,你既然是为人师者,要诲人不倦,就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她曾对我说,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歌曲演唱方式又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要在更大的范围里,让更多的人接受的话,就不能完全拘泥于地方方言,但又不能丧失地方和民族特色,所以,必须找准关键字和韵味,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为此,她一直在作这方面艰辛的探索,挖掘抢救了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她博采众家,融会贯通,在借鉴西洋发声技巧的同时,十分注意保留祖国民歌艺术的风格特点,她唱的民歌,很有艺术感染力,仿佛具有能将观众、听众带入词曲意境中的魅力。“上有啊天堂下有苏杭,青山绿水好地方啊!”这优美动听、充满着姑苏风味的歌声,是鞠秀芳1964年为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拍摄的音乐喜剧片《三笑》中秋香扮演者陈思思的配唱,十分精彩,深受广大观众、听众的喜爱。此后,鞠秀芳录制了各类民歌,创作歌曲、电影插曲等100多首,为《护士日记》《节日歌舞》《狼牙星》《蚕花姑娘》《孔雀公主》《七月流火》《金色的海螺》《闽江橘子红》《壁画里的故事》《布谷鸟又叫了》等十多部电影主题歌配唱。她的演唱,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并能运用多种演唱技巧,融化到民歌艺术中来,给广大观众,听众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鞠秀芳曾多次出国进行艺术交流和访问演出,出访过苏联、南斯拉夫、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每到一地,都受到了热情的欢迎。1982年7月,鞠秀芳随“上海民乐小组”赴南斯拉夫参加“阿兰杰洛瓦茨艺术节”和“萨格勒夫第十七届国际民间节”。“上海民乐小组”带去的丝弦五重奏等中国民族器乐节目,特别是鞠秀芳的独唱《孟姜女》《姑苏风光》等中国民歌,深深打动了异国朋友的心,九个城市十八场演出场场爆满。

鞠秀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她经历了我国民歌声乐教学的从无到有,见证了民歌声乐演唱的发展与提高,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民族民间演唱专业的筹建,亲任民族声乐专业教研组组长,为民族声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她对流传在内蒙古的爬山调《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创作了前奏、过门与中间的花腔唱段,使这首原来仅有上下两句的简单民间小调,变成了一首感情真挚、情趣盎然的艺术歌曲;她改编、译词、配曲《小黄鹂鸟》《在花园里》等少数民族歌曲,被编入上海音乐声乐教材。在《挂红灯》《打樱桃》等民歌的歌词、曲调、节奏上又作了新的富有情调的改进;《山塘水》《苏州姑娘》《太湖秋色》等是她作词或作曲的。她还先后参加了《民族声乐教材》《声乐考级曲集(民族修订版)》等著作的编纂;撰写和主编了《如何创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探索求新——我是怎样学习、整理、演唱民歌的》《声乐表演(民族篇)》《中国民歌选》《江南民歌曲集》《鞠秀芳民歌曲集》《鞠秀芳民歌纪事》等作品,为后来的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作曲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素材。

在声乐教学的讲台上,鞠秀芳走出了一条西洋发声技巧与中国传统唱法相结合的民族声乐道路。最初上海音乐学院首创由鞠秀芳教发声、丁喜才老师教风格的“二位一体”教学法,成功的“土洋结合”教学,造就了蜚声海内外的声名。教学中,她特别注重学生的发音,严格要求学生打好歌唱的基本功,使受教学生收获良多。她还一方面鼓励学生保持和发扬各地、各民族的演唱风格;另一方面又让她们尝试掌握更多,更科学的演唱技巧。她的学生中也有很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和文化情况不尽相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她都满腔热情在教学方法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培育出一朵朵民族声乐之花,绽放在祖国各地。维吾尔族学生阿孜古丽在全国及新疆的不少声乐比赛中屡屡获奖,曾在全国少数民族青年声乐比赛中荣获特等奖;藏族学生德西美多荣获“中国民族唱法十大女高音歌唱家”的光荣称号,还几度出国访问演出,足迹遍及英国、法国、比利时等许多国家;学生陈利敏荣获“第三届中国音乐国际比赛声乐专业组”演唱金奖……60多年来,她精心培育了众多歌坛“新秀”,享誉歌坛的朱逢博、杨学进等歌唱家都曾得到她的悉心指导。如今,她的学生活跃在祖国各地的歌坛和教学的第一线。

鞠秀芳虽然已年逾八旬,但是,为了祖国民族民间音乐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她还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记得她曾对我说:要说我在民歌艺术方面有一些成绩的话,那是在继承和研究前人基础上取得的,这充分说明祖国民歌艺术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从2015年起,有关方面发起的“鞠秀芳民歌传唱系列音乐会”,至今已举办了四场。而每次她都在学生簇拥下,和大家一起唱起她的成名曲《五哥放羊》,她似乎在提醒自己和告诫学生,要不忘初衷,更要共同努力,让祖国民歌艺术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