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期●散 文●

鲁艺精神永流传

作者:素 心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凛凛北国风,悠悠民歌声。时间模糊了记忆,但抹不去战争的创痕,更抹不去人们对曾经苦难辉煌的追忆。在西北黄土地上,曾经有一群人以手中的纸笔为武器,挥斥方遒,激扬文字,在战火与热血的洗礼中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用另一种方式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8年4月10日,一所简陋的学校在延安成立了,它有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有一个简明的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还有一个在之后大放光芒并传承下来的名字——鲁迅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在整个抗战期间,它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垂悬于西北,照亮了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夜空。一篇篇激励抗战的雄文在鲁迅艺术学院写就,一首首唤醒民众的壮歌从鲁迅艺术学院传出,那些文字和歌声仿佛一条红色飘带飞扬四方,将亿万华夏儿女紧紧捆系在一起,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听,奔腾咆哮的黄河水声充塞天地、响彻云霄,不,那是《黄河大合唱》的雄壮旋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战天斗地、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诗人光未然一次偶然的驻足,被黄河的独特气势所折服并催生出诗情,他的感受让音乐家冼星海听后也难以自抑,冼星海抱病连续六天埋首创作,让《黄河大合唱》迅速问世,甫一公演即引起轰动并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从《黄河大合唱》中,人们能看到滔滔浊浪中船夫们划击鼓号的坚毅身影,听见他们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声声入耳,震撼心灵;人们还能俯瞰到黄河蜿蜒千里、奔流不息的雄壮伟姿,它从昆仑山下奔流而出,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洪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一直奔向渤海之滨;人们还能感受到黄河两岸百姓不断抗争、英勇血战、怒吼咆哮像黄河一般发出战斗的警号、以勇往直前的气概奔向胜利的场景。《黄河大合唱》是抗战的有力宣言,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缩影,人们在歌声中感受到了凝聚于血脉之中的民族魂魄,再一次骄傲地挺直脊梁直面怒视侵略者的残暴和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并告诉全世界——

华民族不会退缩,每一寸土地都不会出让,民族尊严需要用鲜血捍卫,因为我们身后就是流淌着的母亲河。中华民族必将巨人一般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看,柔和的月光下,水生嫂正静静地编着苇席,丈夫要去参军了,从心里讲她是不舍的,她不舍的是对爱人的依恋,她不舍的是家庭的温暖,但她明白什么是民族大义、国恨家仇。水生嫂看向丈夫的目光是温柔和赞许的,支持丈夫的话语是坚定和鼓励的,水生嫂只是默默地将听到消息后被苇片划破的手指放到嘴里吮了一下,便再也没有显示出一丝不安。那一刻,中国女性的平凡和伟大凝固成了永恒的一幕……这是鲁迅艺术学院走出来的作家孙犁作品《荷花淀》中的一个片断,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支持抗战的真实写照。《荷花淀》带着一股新鲜的荷香吹入了人们的心田,作者笔下小小的白洋淀一隅,却有着一群保卫家园、矢志不渝的坚毅民众。作者把视角放在了农村妇女身上,她们泼辣勇敢、坚定乐观,既有生活中温柔多情的一面,又有硝烟中不让须眉的豪迈,她们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般美丽灿烂。《荷花淀》是一首对中国女性无私奉献的深情讴歌,也是一卷对中国民众投身抗战的多彩画图,是夫妻之情到家国之爱的升华,是个人气节到民族精神的贯注。在残酷的战争大环境下,《荷花淀》另辟蹊径,以诗体小说写法生动再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情真意切,细腻感人,并形成了以此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他们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的作品,让后人永远记住了那些平凡劳动人民为国家民族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

瞧,三五九旅的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开进了南泥湾,嘹亮的军歌响彻天地,给那片荆棘遍野、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尽希望。清晨的寒雾还未散去,山岗上已遍布劳作的身影,加油声鼓号声此起彼伏,战士们撸起袖子弓起脊梁,用自制的简陋锄铲与艰苦的环境展开了一场特殊战斗。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上种出庄稼,开垦出一道美丽风景。1941年春天的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加上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战胜困难渡过难关,党中央发起大生产运动,热火朝天的生产大潮很快蔓延到边区的每个角落,八路军三五九旅便是在那样的背景下进驻南泥湾的。他们实行屯垦、生产自救,短短三年之后,“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诞生了——山间谷地秧苗翠绿青葱,一块一块平整的稻田泛起片片粼光,“翠带千环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曾经黄土朝天的陕北高原成了烟雨朦胧的秀丽江南。南泥湾的沃土、战士们的汗水成就了美丽的南泥湾,挽救了危难时刻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那首脍炙人口的《南泥湾》正是为八路军将士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颜的壮举而作的,正是为陕甘宁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而唱的,正是为艰苦时代一个坚强民族在危难之中艰难求存、一步步追求民族复兴而流传下来的。

鲁迅艺术学院还有很多优秀作品,一首首、一部部灿若星海,让鲁迅艺术学院的百花园桃李芬芳,并在时代洪峰中用文艺的力量立起了中流砥柱,为民族抗战大业擂响了振奋人心的战鼓,吹起了奔赴胜利的号角。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踏上陕北的黄土地,徜徉在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前,我用手轻轻抚摸着窑洞墙壁上的斑痕,耳边仿佛传来了鲁迅艺术学院的校歌:“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用艺术做我们的武器……”歌声雄壮有力,深入灵魂深处,让人沉醉让人遐思,让人难忘鲁迅艺术学院的精神,让人难忘延水河畔先辈们那一段血火与激情浇铸的红色记忆。

鲁艺精神永流传。

上一篇:寻访云岭下一篇:村里来了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