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期●老区采风●

风景这边独好

——访新四军军部旧址土塘村见闻

作者:高照人 陈新彩 陈德友

 

当人们谈及当年新四军军部旧址,总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安徽徽州岩寺、泾县云岭、江苏泰州、盐城、盱眙黄花塘等地名。但人们却很少知晓,历史上新四军军部曾在皖南山区的南陵县三里镇吕山村的土塘村作过短暂的停留。1938年5月26日起,在叶挺军长的率领下,军部曾在土塘村住了两个多月,后因地理不宜,水源缺乏,于8月2日移防到泾县云岭。
  虽然新四军军部在土塘村驻扎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给土塘村村民留下美好的记忆却是永恒的:村民陶方义腿上患有肿毒,被新四军一位战士发觉后,即搀扶他到部队卫生队给其包扎上药;叶挺军长在土塘村主持召开了两次会议:一次是由地方士绅、乡村教师、农民和妇女代表参加的各界人士座谈会;一次是由数百名群众参加的抗日动员大会;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先后三次找国民党三里区长易克健促膝交谈,对其晓以民族大义,鼓励他积极参加抗日,并把军部周围的青、红帮和教会的头目集中起来,在土塘村先后办了两期抗日培训班。
  当时,正逢炎热天气,叶挺军长经常从土塘村翻山越岭来到吕山头山腰间的“涌珠泉”洗澡,从不设岗布哨。每当此时,附近的百姓纷纷前来向他致意问好,与他亲切交谈。
  8月2日凌晨,叶挺军长为了不扰民,趁着晨雾静悄悄率部移防泾县云岭。土塘村民闻讯,列队欢送,依依不舍……
  70多年过去了,如今,土塘村怎样?我们怀着缅怀先辈,看看今朝的心情,来到南陵县三里镇。
  车子驶出了镇政府,驶上了318国道,一支烟功夫,便驶进了通往土塘村的乡村公路。一路上,在这里土生土长被誉为“三里通”、“活地图”的严德生同志,不停给我们解说道:“那道岭,叫父子岭。山坡上的烈士纪念碑上,‘皖南新四军死难烈士之墓’11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原新四军老一团副团长江渭清亲笔题写的!”车子行驶不到400米,严德生又指着路边的一口泉水井,告诉我们“这口泉水井叫涌珠泉,因泉涌如珠而得名。当年新四军军部驻扎在土塘村,军长叶挺经常翻山越岭来到这涌珠泉洗澡。因此,人们又称它“将军泉”!接着,他又用手指向右边一座山头,说:“那叫吕山头,海拔300.36米,是我们境内的制高点。当年,日军进行大扫荡时,曾是我新四军老一团的前沿阵地之一”……
  啊!父子岭、涌珠泉、吕山头,这里的一山一水,都与当年新四军联系一起,都给老区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边走边看、边看边讲。不一会儿,车子翻过了吕山腰下,向右一转,驶上了去土塘村的砂石路。远望:土塘村坐北朝南,百余户村民居住在一片向阳坡上,一部分富裕起来的村民,住房由过去的土瓦房,变成了水泥钢筋的“小洋楼”;楼房顶上,安上了电视接收天线和太阳能。村子周围的山岭,由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一片片桑园。下了车,走进土塘村。村民们过去家家饮用混浊的沟塘水,如今都用上了洁净的机井水;过去点的昏暗煤油灯,如今都换上了亮堂堂的电灯;村民们走的路,由过去的“泥巴路”,变成了坚实平坦的砂石路……
  村党支部老支书闻声赶来,热情地握着我们的手。这位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干了几十年,作为土塘村变化的见证人,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塘村实行了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村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因地制宜调整了产业结构,生活由贫困型转为温饱型。村民们根据市场的需求,一手抓水稻种植,一手抓蚕桑的养殖,种养结合,道路宽阔,生活由温饱型走上了富裕型。进入新世纪,村民们纷纷走出土塘村,有的到邻近的三里镇,租了门面房,开了店铺,成了“小店主”;有的在镇里的农贸市场租了摊位,成了“小商贩”;有的在镇上办起了木器厂、竹器厂成了“小老板”;还有的走出了镇界、县界、市界、省界,走进了宁、沪、杭等大都市,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生活由富裕型走上了小康型啦!”
  耳闻目睹新农村新风貌,我们情不自禁地感叹道:“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