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谈70周年成就,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农民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经历了中国农村三次改革,使中国这个农业穷国迈向农业强国的演变过程,深深体会到我们党在解决10亿农民问题中的战略远见。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弱势群体,封建地主阶级不择手段地榨取农民的血汗,掠夺农民的劳动成果。在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在农民头上,农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农民才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农村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
一、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第二年,全国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乡村都派了土地改革工作组,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当我家分到八亩土地时,我父亲弯下腰从田里抓起一把土,激动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土地啊,我们要感谢共产党!”庄上的农民自发地放起了鞭炮。农民分得土地后,当家做了主人,个个扬眉吐气。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土地又从农民手里收回集体,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政策,即农民土地实行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基础所有权属生产队,农民享有土地共有权。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间,农村农民在一大二公体制下大集体生产,客观地讲“一大二公”体制束缚了生产力发展。但是人民公社体制也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五大”积极的变化。
一是土地方整化。原来农村“道路九曲十八弯,田里到处坟茔滩”,经过大集体改造,路变直了田变方了。二是水利河网化。经过20年大集体农民艰苦奋斗,农业生产条件改变最快的是水利,实现了河网化,干、支、斗、龙、毛渠条条畅通,灌得上、排得出、旱涝保收。三是种植科学化。改粗放种植为科学种植。50年代亩产四五百斤,到70年代亩产达“双纲”,即年产1600斤。四是农村电气化,农民家家户户装上电,用上了电。五是农民生活温饱化。农村第一次改革虽然走了一段“一大二公”的路,但是,人民公社体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同时也培养了农民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
二、包产到户、联产计酬
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发了75号文件,开展了第二次农村改革,这次改革的重点:取消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的体制。这项改革使农村出现了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良好势头;把集中起来的大集体耕种的土地分田到户耕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概括起来是五大变化。
一是“一大二公”的生产方式向自主经营方式转变,分田到户,农民种植有自主选择权。“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显弯,缴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归自己”,这是当时形容“包产到户、联产计酬”改革的顺口溜。二是农村的农民工向城市务工转移。分田到户后,农村种植田只需“三八、六〇”劳动力就够了,即妇女和老人,中青年农民工都涌入城市打工赚钱。前方打工挣钱致富,后方种田养家糊口,两全其美。三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包产到户、联产计酬虽然调动农民积极性,但还让农民上交征购、定购粮食,农业税、筹粮筹款任务给农民带来了负担。从1995年起,国家取消了征、购任务,农民种田收的粮食自己处置。四是支农政策向惠农政策转变。从2005年起在全国农村免除农民的农业税、上交款等惠民政策,对农民种田每亩还有120元的补贴,种田大户50亩以上的每亩再补120元。农民惊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朝代农民不交皇粮国税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不但不交皇粮国税,还领到农业补贴。五是分散的经营方式向股份合作制转变。淮安区委试行“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农村试点,让农民的分散的承包地向合作社流转,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交给村合作社经营,年底参加合作社分红。承包土地农户变股东,这一创新是解决农民分散经营的最好办法。
三、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农村改革的任务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是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无疑给农村带来全面振兴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乘势而上,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纵观农村三次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受益最大的是农民。70年来农民生活有十大变化:即农民政治上有地位有尊严感;经济上有实力有获得感;生活上有保障有满足感;基础设施条件大改善有优越感;生态环境大改变有舒适感;住房条件大改善有超越感;惠民政策大受益有自豪感;医疗保障有安全感;国家养老有依赖感;精神生活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