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 5 月,新四军一支队第六团根据陈毅的指示,从茅山出发,向东作战一直打到上海虹桥机场。为了迷惑外人,第六团团长叶飞曾两次改名:第一次改名“叶琛”,第二次改名“聂扬”。而且在 1939 年 5 月后,新四军报国民党三战区的电文中,叶飞所带领的第六团也不再提及战绩。
(一)
华中地区在中国抗战历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国民党将刚完成组建的新四军一支队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镇江以南,南京以东,金坛以西,溧武路以北,东西百余公里,南北五六十公里的狭小地域。根据华中的战略地位、形势以及新四军开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的条件,毛泽东在1938年2月15日致电新四军: “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地。”5月4日,毛泽东对新四军明确指出: “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比在敌前同友军一道受其指挥反会要好些,方便些,放手些……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
1938年春,日本华中派遣军与华北方面军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地区后,国民党军队大部分撤走了,苏浙皖地区基本成为敌后。然而,日军兵力有限,只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广大乡村尚无能力顾及,伪政权亦刚刚建立,力量薄弱,这对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一个好时机。陈毅执行了中央的指示,积极挺进敌后。
1938 年 6 月 1 日,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由皖南南陵出动,过宣城、芜湖的铁路封锁线,抵达苏南的高淳,继而向苏南敌后茅山地区挺进。
(二)
1938年10月,根据新四军军部安排,第一团调回皖南,第六团奉命前往茅山地区归一支队指挥,活动地域狭小。第六团初到敌后,面临着与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不同的新转变,第一个是作战对象、作战地域的转变:过去是对国民党军作战,现在是对日军作战;过去是在闽东本地作战,现在是到江南敌后作战。第二个是作战形式的转变:过去是山地游击战,现在要在交通发达的平原、河网地区进行游击战。第六团面临的困难很多,首先是语言不通,战士多是闽东人,不会讲普通话,听不懂苏南话。因为语言不通,做群众工作困难重重。其次是敌伪据点星罗棋布,铁路、公路、河流纵横交错,交通发达,信息传递快,敌人行动快。三是第六团缺乏在平原地区作战的经验,经常遭到日伪军的偷袭,险情频现,疲于应付。他们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经过半年时间,摸索出以夜袭、奔袭、奇袭和伏击的手段打击日伪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得到陈毅的表扬。但因茅山存在国民党的区县政府,部队兵员补充,粮食、装备补给非常困难。
为解决兵员补充问题,陈毅要求第六团帮句容中心乡建立地方武装,三四十名队员参加了第六团,当地国民党政府告到了三战区,三战区又告到新四军军部,项英知道后直接发来电报,责备第六团,指示不准发枪,不准发饷,不准参军。
叶飞说: “当我团进攻白兔镇的日寇时,国民党镇江县政府董县长竟然命令他的特务队来伏击我军,致伤亡指战员十余人。” “还经常与国民党三战区,以及当地的国民党政权发生矛盾,我们经常因此而受到项英同志的批评,指责我们不懂统一战线,使我们非常苦恼。”第六团在茅山遇到的困难,叶飞曾多次向陈毅反映。陈毅帮助做了许多协调工作,使矛盾有所缓解,但无法根本解决。1939年2月,陈毅到新四军军部听了周恩来传达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周恩来批评了“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做法,特别提到发展华中,要向敌后发展,不能受国民党的限制。
陈毅返回茅山,4 月初给第六团交代任务,准备继续东进。他说: “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放手向敌后发展,抗击日寇。我们不要依靠国民党发饷、发枪,要独立自主地发展队伍,壮大自己。你们这次到东路去,一要发展队伍,二要搞到武器装备自己,三要筹集款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枪、款。有人说这是机会主义。这不对!有了这些,才好抗日嘛!”并说“还要相机建立抗日根据地”。4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中指出: “华中是我党发展武装力量的主要地域,并在战略上华中亦为联系华北、华南之枢纽,关系整个抗战前途甚大。”
陈毅根据中央的指示,命令第六团继续东进,打到东路去。东路包括常州以东直至上海,长江以南到太湖边。过去称京沪路东段两侧,简称东路。国民党限定不准新四军到东路地区活动,面对国民党的限制,为维护统一战线,这次东进,采取了秘密进军的办法,不公开新四军第六团的番号。为了向三战区“保密”,减少摩擦,确保“东进”不受干扰,陈毅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第六团改番号。使用江阴地方武装梅光迪队伍旗号“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二是,第六团领导人全部使用化名。团长叶飞化名为“叶琛”,副团长吴焜化名为“吴克刚”,参谋长乔信明化名“汪明”,政治处主任刘松卿化名“刘清”。陈毅给叶飞向三战区请长期病假。三是,部队进行严格保密教育,拿掉臂章、帽徽等能显示出新四军正规部队的标志。四是,成立新六团。由段焕竞牵头,抽调一支队特务营、独立营,成立一个团,对外称第六团、良团,活动在茅山地区;内部称其为新六团,掩护老六团的行动。
1939 年 5 月 2 日,一支队第二团收到一支队给团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及参谋长段焕竞一份特急电报。内容是: “(一)叶部业于东日(即5月1日)东进,考虑到这是违反国民党之法令的,六团暂以‘江抗’名义活动,指战员不戴臂章、帽徽,团的干部一律改用化名。(二)为应付国民党三战区的查询,仲弘(即陈毅)亲自起草了‘叶飞因病告长假,其职由段焕竞代理’的电报,由军部转致顾祝同。(三)以支队特务营和独立营为基础,重组一个新的六团,代号仍为‘良团’,由段焕竞为团长,王丰庆为政治处主任。”
新六团成立后,打的旗号仍是新四军第六团,代号仍是“良团”,归一支队指挥,活动地域是茅山附近的丹(阳)句(容)金(坛)溧(水)地区。他们积极活动,四处出击,掩护老六团的东进行动。
第六团出发前,陈毅与叶飞商量决定,部队按预定方案出发。两人承诺各负其责:部队到东路被消灭了,由叶飞负责; “破坏了统一战线”的问题由陈毅负责。1939年5月5日凌晨2点,叶飞提前2小时率领六团出发,前往东路。
5 月上旬,老六团已越过常州,到达东路, “叶飞团”仍活动在茅山地区,战绩频频出现在顾祝同致蒋介石的战况电报中。在解放军历史丛书《新四军》中记载,1939年5月29日至9月5日顾祝同曾先后11次向蒋介石报告叶飞团在茅山地区活动情况,屡有捷报。
如:5月29日:哿晚,该支队叶飞团一部在珠琳桥收电线百八十余斤。
6月15日:东晚,该支队叶飞团,破坏京沪路吕城、奔牛段十余段,桥梁一座,收电线二十余里,毙敌十余,我伤三。
6月19日:晚,该支队叶飞团分二路袭击丹阳,敌死伤三十,我伤九……
7月10日:新四军一支队叶飞团一部,俭日,向丹阳伪警袭击,毙敌十余,伤敌三,缴自行车一辆,我伤亡各一……新四军老战士黄烽说:为应付国民党三战区, “在内部,叶飞的老六团、段焕竞的新六团,是分得一清二楚的。新六团只有两个营六个连,总共600人,其中只有两个连队是老牌的主力”。新六团频繁活动,对外显示了六团一直在茅山地区活动。
(三)
1939年5月初,老六团在常州附近越过京沪铁路,与梅光迪的部队会合,改称“江抗”二路。梅光迪的部队改称“江抗”三路。会合后, “江抗”二路与“江抗”三路一部继续东进,到达无锡梅村。
5月31日, “江抗”二路在无锡、江阴交界处的黄土塘与日伪军600多人遭遇,与敌人激战一天一夜,消灭敌人百余人,取得了进入苏南敌后的首仗胜利。为了鼓舞士气,树立群众的抗日信心,叶飞决定组织“江抗”二路再打一仗,扩大影响,目标选在京沪线上的浒墅关车站。浒墅关车站是日军在京沪铁路中段靠近苏州的重要据点。 “江抗”二路先派侦察员去车站内看了地形,弄清了日军的情况,6月24日,部队乘夜色奔袭浒墅关。夜晚12点钟发起攻击,3点多钟战斗结束,全歼了驻站日军,致使京沪铁路瘫痪了3天。
7月23日, “江抗”二路打了一个伏击战,打死了十几个鬼子,粉碎了日寇的四路围攻。正当我快要撤出战斗时,国民党许雷生部又来夹击“江抗”部队。我部立刻予以反击。许部遭我部打击后逃跑了。 “江抗”二路二支队的五连、六连和两个机枪排乘胜追击,夜晚部队追到了日军的虹桥机场。支队长廖政国考虑,这里离上海市区很近,给日军一个打击,可以扩大我军的影响,立即对虹桥机场发动了袭击。这次袭击异常顺利,一枪未发,突进了机场,俘虏了酣睡中的伪警察和办事员,缴到了十几支步枪。此时驻机场日军发现情况异常,双方相互射击。廖政国一面收拢部队,一面将汽油泼在停在机场上的4架飞机上,点火烧毁。部队无一伤亡,撤出战斗。这一仗极大地增强了东路和上海地区广大人民的抗日信心,为江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老六团东进时有700多人,半年多时间发展到 2000 多人。“江抗”二路开始东进时,武器落后,弹药也少,多数连队没有机枪。国民党军撤退时,在东路这一带丢下大批武器。老六团经过东路作战,在民间收集了一部分武器,与日、伪、顽军作战中又缴获了大批武器。部队的武器迅速更新,步枪都换成新的中正式、三八式,轻机枪都换成捷克式。每个班都装备了轻机枪,每个连都有重机枪。武器缺乏的困难基本解决了。
浒墅关战斗后, “江抗”继续向东发展,进入常熟境内,到达阳澄湖边。阳澄湖到处是芦苇荡,地形十分复杂,没有当地人带路进不去,出不来。叶飞认为阳澄湖地区是建立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好地方。在这里,我军依靠人民,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挫败了日伪军一次次“扫荡”。至此,在长江三角洲的平原水网地带,初步建立起了以阳澄湖东塘寺为中心的苏(苏州)、常(常熟)、太(太仓)和澄(江阴)、锡(无锡)、虞(虞山)抗日根据地。
有抗日根据地,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取得人力、物力的补充,才能坚持长期艰苦的战争。在新四军主力部队“江抗”二路的支持下,地方党组织的活动公开了,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政权。各乡各县很快建立起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和妇救会。他们配合部队反击日军的“扫荡”,传递情报,救护伤病员,筹集粮食,赶做军鞋,有力地支援了部队抗日的行动。
“江抗”二路在苏、常、太一带初步建立起抗日游击根据地后,为了进一步扩大抗日影响,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决定派吴焜、何克希同志带领“江抗”二路和三路一部分作为第一批,向上海近郊挺进。他们日夜兼程,连续行军作战,渡过浏河,抵达嘉定地区。尔后继续挺进,渡过苏州河,在青浦观音堂地区与当地游击队会合。
新四军老六团东进,巧妙地避开国民党的限制,一支普通的部队经过东路地区严酷战斗环境的磨练,成长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劲旅,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