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好日子浪费该不该
当今,学生上学家长陪读已
成时尚。我孙子在读高中,奶奶陪着他。有一次奶奶要回来办点事,要我去代理三四天。我在那里每天早上去市场买点菜,回来煮一煮;把孙子换下来的衣服、鞋袜洗一洗;把被子晒一晒,其余的时间就到处看看。
房东告诉我:他除了出租几间房子给陪读的学生家长住以外,还有近30个学生在他家搭伙,他每天要做30多个人的饭和菜。学校放学后,这些学生都准时来他家吃饭。
一天中午,房东给搭伙的学生做了红烧肉、章边鱼、洋芋头、炒白菜、粉皮榨菜汤,还有一锅大米饭。
吃完饭,我到井边去洗碗,想顺便看看学生们吃饭的情况,再问问房东学生吃这样的伙食一个月要交多少钱。我跑过去一看,这些学生都吃好了,只见剩饭剩菜倒了一水桶。
我和隔壁一个陪读的家长谈起这件事。他说:“这里的情况还算好的哩,学校食堂浪费饭菜的现象还要严重呢!”
我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
他说:“现在人们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我说:“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该浪费啊!”
他说:“你没有看见学校门口卖食品的大店、小店,还有摊点到处都是。里面甜的、酸的、辣的什么都有,学生对普通的饭菜哪有对那些东西感兴趣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1958年前后我在南通市一中的学生生活。寄宿在校的学生,每月交8元钱膳费,8个人一桌,每天中午是米饭加一菜一汤,早晚是米粥加酱菜,根本没有什么饭菜浪费。
有一次周六下午,我从学校步行回家,口袋里还有几角钱,想买点吃的东西给妈妈,可是跑尽了唐闸一条街连一个烧饼馒头都没有买到。有个居民告诉我,现在吃的东西很难买,就是烧饼馒头也只有早市上星星点点有得卖,光有钱不行还要有粮票。
1961年,我调到南通县五接农业中学去工作。有一次,全平潮区各公社的农中校长组成了检查组,在区辅导员带领下到各个农业中学去检查工作。中午,在我校吃饭,吃完饭,有个叫喜万德的校长,当着众人的面,双手捧着碗用舌头舔了起来。舔完后,他还向大家打个招呼说:“不是我喜万德穷相,我是舍不得沾在碗上的一点油酱。”
当时,由于物质生活没有保障,人们也没有更多对精神生活追求的动力。那时的文教事业很不景气。学生不愿上学,缺课、旷课的学生多,学校流生多。上面三令五申要学校做好固生工作。教师白天上课,晚上到缺课的学生家去走访。多数学生见了老师来走访总是躲起来,不好意思见老师,因为上学求知识本来是自己的事,现在让老师三番五次来上门有些过意不去。
可是,有个学生见了走访的老师就说:“我早上就吃了点野菜汤上学校,去时我看见路边有块萝卜地,中午学校放学让学生回去吃中饭,我知道家里已好几天揭不开锅了,回去没饭吃。我就跑到那块萝卜地边,看看周围没有人,就偷偷地拔了几个萝卜,用衣服角把萝卜上的泥擦掉,吃了下去就算吃了一顿饭,再回学校去上课。”
我说的这些,请青少年朋友不要见怪,原因是我们中国确实有这段历史——三年困难时期。凡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印象尤为深刻,因为在这个期间他们经受过饥饿的折磨。
过去由于穷,自己没有上到什么学,生活上还吃尽了苦头。如今改革开放,农村土地包产到户,人们挣钱的机会变多了,经济条件变好了。应该在孩子上学上多花一点钱,给他过点好日子,几乎成了现在学生家长的共识。于是,前面所说的学生在学校浪费饭菜的现象出现了。
我认为在生活富裕了的今天,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进行一些传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传统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懂得:一、今天的富裕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富民政策的结果,我们要学会感恩;二、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不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美德只能传承、不能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