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时任中共苏中区委书记的陈丕显同志在宝应与苏中军民对日寇、国民党顽固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写下了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
沉着避险
已84高龄的蔡新桂老人,是蔡登山的儿子。当他谈起陈老时说:“我的父亲与陈老如兄若弟,我家与陈家如同一家。”1944年元月一天,陈丕显夫妇路经射阳湖王坤湖荡,从盐城开会回射阳湖。伪军得此信息,派兵追击。蔡登山正在船上罱水草。陈老夫妇主动搭讪,请求上船。蔡登山二话没说,让二位上船。当得知后有追兵,立即将二人藏入夹舱中。船行不一会,一群追兵叫喊着,渐行渐近,询问老蔡。躲在船上的陈丕显听得清清楚楚,做好迎战准备。然而老蔡眼明手快,捞了两罱子水草放在夹舱的盖板上。敌兵询问时,老蔡若无其事,边罱草边回话:见到两个人,已过去一袋烟功夫,说着手指东南方向。信以为真的追兵立即追向远去。老蔡立即将船撑至西北方向的芦苇荡中……
陈丕显夫妇顺利脱险,感激万分,自此与蔡家结下不解之缘。
迁址湖荡
1944年3月16日,新四军一师师部迁来宝应,陈丕显任苏中党政军主要领导,居住西安丰镇固津。其大孩在此出生,取名固津(后改名小津)。不久,又迁址射阳湖王坤村蔡登山家。那时蔡氏家境还好,弄大船,种田地,主动支持新四军抗日。1944年夏秋之间,中央指示各根据地应在原有基础上加紧整训部队,为将来发展准备条件。当时,荡区最大难题是没有练兵场地,陈丕显找到蔡登山兄弟三人和刘士德。他们二话没说,将自己视为命根子的20亩良田提供给新四军一师,建起了吉家舍师部练兵场、靶场,设置了天桥、木马、单扛、双扛,战士们争分夺秒苦练杀敌本领。此后,一批又一批战士从这里受训后走向战场,英勇杀敌。2006年5月,宝应县人民政府在原处设了“苏中军区暨新四军一师练兵场旧址”碑。
陈丕显夫妇在此工作、生活近两年,与蔡家人亲如一家。当时陈固津不到两岁,蔡家为其找了广洋湖严桥村的刘姓奶妈。在那艰苦的岁月里,部队食堂做些可口的饭菜,总忘不了蔡家的人,食堂给他家留一份。蔡新桂津津乐道地回味起,他经常与战士们一道吃饭,战士们有空就教他认字。每到农忙时,战士们虽然训练辛苦,但总抽出时间帮忙干活。
1946年农历正月12日,部队攻打兴化沙沟,蔡登山用自家船为部队服务,在地面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的情况下安全将部队送到目的地。蔡登山支前结束返回时,陈丕显特地派警卫员将蔡登山安全送到家。
情深意长
解放后,两家虽中断联系,但心中都互相惦记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记者来宝应采访陈丕显在东荡的事迹。当接触蔡家人时,深为陈蔡两家的故事感动。热心的记者把时任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的联系方式告知了蔡家。蔡新桂怀着激动的心情,专程去湖北省委所在地武汉,探望陈丕显。接待人告知陈书记出差在外,但帮助拨通了陈丕显夫人谢志成的电话。夫人听说后热情周到地接待了蔡新桂。言谈中,得知蔡家的船只已经破旧。事后,陈书记专门安排1000元给蔡家,因船已无法维修,蔡家用钱修建了房子。
1988年6月2日,已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丕显专程来到射阳湖访亲。在省、市、县领导陪同下,他迟迟不上岸,提出要见蔡家人。当年的房东蔡登山已过世,其儿蔡新桂被邀约到场。当跨步上船,陈老凝视片刻,陷入回忆,直言询问:你家屋后那时长的什么?蔡脱口而出:番茄。接着,陈老又询问:住你家部队有多少人,排长叫什么?蔡一一回答:一个警卫排,排长是小嘴排长,一班长姓梁。陈老起身,紧紧握住蔡新桂的手,一起下船上岸。随后与蔡一家合影留念。一行人来到蔡家,陈老看望了当年已87岁的蔡登山夫人。
一次偶然的搭救,引出了半个世纪感人的军民鱼水情谊。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仍在继续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