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期●文化战士天地●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记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沈诒

作者:陈 羽


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沈诒先生,因病去世已有三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生前始终保持着一股蓬勃朝气,令我常想起一首很有名的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沈诒出身于浙江嘉兴的名门望族,自幼受到其堂伯父沈钧儒先生的薰陶,早在上海读中学和大学时就参加了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并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工作需要,1941年他被调入苏北抗日民主游击区,之后在新四军担任过各种职务。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后被调到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南京军区和福州军区任职,直到196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起初,沈诒是在上海的科研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继之被任命为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1986年冬,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老干部大学首任校长钟民找到沈诒,希望他能来老干部大学主持工作。沈诒时年64岁了,要在老干部大学白手起家,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具有拓荒牛精神的沈诒却愿意知难而进,于是他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的生涯就此拉开了帷幕。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颁布后,上海成立了老干部活动室,但广大离退休干部并不满足于下棋、打牌等纯粹娱乐活动,而要求紧跟形势、更新观念,继续了解和服务社会,实现求知奋进的人生价值。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沈诒本身作为知识分子出身的老干部,他深知老干部大学的学员都是从不同的岗位上离退下来的老同志,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他们对新生的老干部大学饱含期望与厚爱。因而沈诒清醒地意识到,必须下大力气办出一所高水平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老干部大学。上海市委给予大力支持,上海高等院校有一大批教授、学者作为师资后盾,一切准备就绪,就看办学者的动作了。
  沈诒办老干部大学,不但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更有先进的理念与理论。几年来,他写出《探索规律多办实事》《发挥上海教育优势,拓宽办学路子》等论文或调查报告40余篇。他还作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理事为协会起草了《关于大力推进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作为中国方面的代表在联合国教科文老年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发言,提出若干有建设性的想法,受到广泛重视。
  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在沈诒主持工作期间,拥有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保健、史地等5个系20个专业。1994年,学校经多方面磋商后成立了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东方艺术院,使一批持之以恒、学有成效的优秀学员,有了继续得到深造的机会;同时也让这个东方艺术院发挥了凝聚人才的“蓄水池”和“人才库”的作用。
  沈诒直到1997年75岁才正式离休,但他仍担任上海市老干部大学顾问、东方艺术院院长,继续发挥余热做出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沈老先生离休后笔耕不辍,抓紧时间写文稿或整理旧作,于1998年出版了《谋厥集》。沈老告诉我,谋厥是其祖父给定的号。
  三年多前的一天,我在华东医院病房拜访沈诒老先生,他拿出上年刚刚出版的新书《始吾之言》赠送给我,并在扉页上郑重地为我题字签名。这本书还有个副题——《漫忆我的大家庭》,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全书37万多字,附有许多珍贵的照片。这本少见的大书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自然我们的话题便转到了他写这本书的起因与经过。他在该书的自序里说:2007年8月他过85岁生日,虽然儿孙绕膝,满屋欢声笑语,但他心头却百感交集,回忆往事的阀门一旦打开,便无法合拢。于是他突然有了一种紧迫感,决心要在有生之年把对祖父的记忆、对母亲的感恩、自己当年背离家庭北上参加新四军,以及沈氏大家族的历史和故事一一记述下来,让后人知道自己源于何处,又该奔向何方。就这样,沈老不顾年迈多病,终于在家人和亲友的协助支持下完成了这部家族史巨著。
  《漫忆我的大家庭》写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家史,而且具有相当丰富的近现代史的史料价值,正如沈钧儒的堂弟、沈诒的堂叔沈苏儒为该书写的序言所说:“作为家族史载体的‘家谱’,同全国到处都有的‘地方志’一样,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的宝贵文献。”为这本书写序的还有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她是沈钧儒的孙媳妇、沈诒的堂侄媳妇,她在序言中写的话恰当地评价了《始吾之言》的社会意义:“从诒叔叔的书稿中,帮我梳理了家族间的关系……使我更能体会到沈家这个大家族忠厚为本、诗书传家的家风……这也折射出我们中国传统家庭的些许状况。”
  那次我到病房里探访沈老时,他正坐在轮椅上输液,丝毫看不出有病容倦态,表现出真诚的乐观主义者姿态,对我这样的晚辈也非常热情。听他侃侃而谈,不禁受到一种精神感染,对他肃然起敬。沈诒老人的革命经历、工作干劲、特别是离休后努力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食粮,让我难以忘怀,谨以此文缅怀可敬的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