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期●散 文●

家书勾起 美好回忆

作者:陈鸿雁

路经图书馆,偶遇名人家书展。毛泽东、周恩来、梁启超、鲁迅等数位历史名人的家书,封封文字言简意赅,简短质朴,情真意切。读着读着,就有亲人间暖暖的真挚情意,汩汩流淌心间。斑驳的信纸,手写的文字,把人又带回到多年前那书信往来的点滴美好。
  科技发达的今天,一通电话,一条微信,一次视频,相距千里却近在咫尺。面对面的便捷交流,反而相对无语,少了字里行间的畅所欲言。从前,一份遥远的思念,饱蘸墨水,一笔一划刻画,经千山万水,在望眼欲穿的期盼和等待中,才能到达。一句简单的“近来可好”或是“甚好勿念”,就能让家人读了再读。
  记得幼年时,父亲经常去外地。父亲走后,母亲隔三差五,就会跑去镇上邮局。墙上的小黑板上,如果某天写上了母亲的名字,她便会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取了信,当场拆开,一口气读完。虽然都是些简单的问候和报平安,母亲却如释重负,一颗悬着的心终于石头落地。然后小心折起揣进衣兜,回家放进抽屉精心保管,过段时间,再拿出来读一遍。
  刚去外地工作时,最有动力的事,就是下班后伏在简陋的桌子上,借着昏暗的灯光,给家人写信。千言万语,最后都汇成了几句简单朴素的问候:亲爱的爸妈,你们最近还好吗?我在这里一切都好。简简单单的问候,是深深的思念和牵挂。信寄出后,便天天盼着能快点接到他们的回信。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最温暖的事,就是读到家人的来信,字字句句,深切重复的嘱咐,如离家前父母反复的碎碎念叨。
  后来从老家搬出时,在一个完好无损的纸盒里,我发现了自己写给父母的所有家书,一封封,整齐完好。没撕下的邮票,邮戳上清晰的日期,记录着寄信收信的日子。问及他们为何仍旧保存,父亲说:“想你们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见字如见面。薄薄的信纸,简单的文字,记录着家人间的至爱亲情。”
  网络的普及,让书信往来的日子已渐行渐远,悄然淡出我们的生活和视线,那些远去的家书,却饱含深情留在心中,温暖了记忆的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