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雨绵绵,缅怀先烈,思念领袖。近日,我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又一次走进陈云纪念馆。
陈云纪念馆坐落在上海青浦区练塘镇,2000年6月6日建成开馆,2015年为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整个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修缮。绿草茵茵,流水潺潺,松柏苍翠,竹子挺拔。陈云纪念馆以其典雅大气的建筑,如画如诗般的优美环境,重点突出、内涵深刻的陈列内容,声光电并用的高科技展示手段,诠释着陈云伟大、光辉的一生。
陈云出生在江南水乡—青浦练塘镇。江南淳朴敦厚的民风,教育、陶冶了他真诚坦荡、光明磊落的胸襟;家乡民间评弹艺人的熏陶,丰富、增长了他的历史知识,积蓄了他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艰辛生活的磨练,砥砺了他对伟大事业坚贞不渝的意志,培养了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
了解陈云,认识陈云,就必须走进陈云纪念馆。
改造、修缮后的陈云纪念馆,更加宽阔通透,主馆前的广场正中矗立着陈云的铜像。周围种植着鲜花,使整个馆区环境彰显出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仿佛伟人就在我们身边。
纪念馆主馆由序厅和三个展厅组成,着力展示以陈云所处的中国社会的变迁为时代背景,重点展现陈云在“党的关键时期发挥关键作用”,并从中折射出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
序厅正中站立着一座高8米的陈云汉白玉雕像,展现了陈云在上世纪50年代领导主持国家经济工作时期面带微笑的亲切形象。在汉白玉雕像前的左右两侧,还种植了元竹和方竹,在竹子的下方铺满了洁白的石子,与晶莹的汉白玉雕像遥相呼应,象征着伟人的高风亮节。
三个展厅集中展示了陈云在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为党、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
在这里,你会了解到,在长征途中的陈云,历经艰险辗转来到莫斯科,向当时的共产国际领导人汇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让共产国际了解了中国革命,了解了毛泽东,为确立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作出了贡献。
在这里,你会了解到,延安时期的陈云担任了7年中组部部长,为培育党的优良作风呕心沥血。他曾写过30多篇有关党建的理论文章,把实事求是称作可抵御百万军队的无穷力量。他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曾风趣地用上海话说,什么叫奋斗终生?就是要奋斗到“翘辫子(死)”。
在这里,你会了解到,新中国建立后,陈云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上海解放之初,他狠抓“两白一黑”(大米、棉花和煤炭),打击金融投机,有效地遏制了物价的暴涨,稳定了财政金融,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奠定了基础,赢得了国内外“共产党搞经济也是100分”的赞誉。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一胜利,指出它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在这里,你会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初,陈云曾回家乡青浦进行了4次农村调查,为中央实行调整方针和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毛泽东多次赞扬陈云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并指出“有时真理在一个人手里”,“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经济工作还是要陈云出来搞”。
在这里,你会了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风和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陈云曾尖锐地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不好,社会风气是不可能好的。只有我们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党的团结才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会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陈云的话振聋发聩,至今仍对指导我们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走进展厅,你可以看见一件件巨幅的陈云照片和精细素描,伟人的音容笑貌近在眼前,真实地再现了不同时期的领袖风采。馆内新展出的珍贵文物,可以让观众深切地了解陈云的生平。例如,打着补丁的大衣,上交党费的收据,捐资建设希望小学的凭证,下放江西时在工厂车间坐过的马扎,这些文物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一个为建国大业兢兢业业、奉献一生、清正廉洁的伟人形象。
你要了解陈云吗?必须走进文物馆。新建的文物馆,位于纪念馆主馆的东侧,建筑风格与主馆一致。一楼为开放式展览库房,展示了陈云在中南海的办公室、会客室、书房、卧室等。二楼为文物库房,馆内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清廉自律,情真意切,广学善思和情趣高雅。例如:广学善思部分,通过展示陈云读过的书籍、用过的文具来表现陈云一生读书不辍、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学以致用的品格。
你要了解陈云吗?必须走进故居。从纪念馆出来,往北步行约50米,便是故居所在地。一座90多平方米的江南民居,书桌、木床、油灯、茶具等陈设基本保持当年原貌,还原了少年陈云在这里生活的点滴时光。陈云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两岁丧父,四岁丧母,由舅舅抚养长大。后经恩师张行恭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由此走出了练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你要了解陈云吗?还必须走近手迹碑廊和漫步文化创意街。你可以去领袖铜像馆,伟人足迹馆,瞻仰伟人的风采;可到故居码头,算盘文化馆、评弹艺术馆,寻思伟人的生活足迹,还可体验当地的乡土文化和品尝美食。
我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又一次走进陈云纪念馆,从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一段段话语、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中,再次深切感受到了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品德情操,并决心以此为榜样,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作者为原陈云纪念馆筹建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