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期●散 文●

光泽二一七路的前世今生

作者:王建成

历史会在一瞬间,留下一个永恒的记忆,留下一个值得纪念的名字,闽北光泽县城的二一七路就是例子。
  1950年2月17日,这是光泽解放的日子。当地用这个日子来命名县城主街道,有着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而且那年的这天是农历正月初一,也代表光泽从此新的开始。
  光泽是个有千年历史的边城小县,地处闽西北与赣省交界。县城过去只有一条主街,叫前街,又叫大街。街上是县政权的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及民众的居住地。过去,街道虽然是个贫困偏僻狭小的地方,但却记录着一个县的主要历史,承载着小城的过去、现在、未来。
  拂开岁月的风云,人们回忆70年前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往事,光泽县经历了两次解放。
  1949年5月,与光泽相邻的江西省黎川县警察局长武全夫受民革中央的指令,组建人民革命军赣闽粵边区纵队,策动光泽等地的解放。武全夫联系已加入民革的光泽县自卫队中队长何琨协商起义事宜。16日,武全夫带领部队与何琨的自卫中队会合,然后分兵两路出发。两路人马17日到达光泽县城时,敌县长闻讯带人逃往邵武,留守的国民党部队和地方武装随即缴械投降,光泽获得了解放。
  可是到了7月,邻县邵武发生了国民党残余大刀会叛乱,武全夫奉命带领部队前往平叛。此时,光泽县城部队空虚,留守的第一支队副司令蔡缄三,是国民党175师原军械处长,虽然受到武全夫重用,但反动本性不改。武全夫部主力离开光泽,他认为机会来了。8月10日,他趁机纠集昔日部下进行叛乱,光泽县城又陷入敌手。各地国民党部队和土匪残余纷纷聚集这里,作垂死挣扎。一时间,光泽县城乌云笼罩,民众重又受苦。
  面对如此局面,中共闽北地委立刻对重新解放光泽进行部署。1949年底选调干部组成解放光泽先遣队,先期前往邵武待命,准备全面接管光泽。1950年2月中旬,解放军三野部队252团三营,奉命从东北面进军光泽。邻近的江西上饶地委和军分区也紧密配合,急调解放军四野部队469团和483团各一个营,越过光泽西北面云际关、山头关,同时向光泽县城进发,形成强大的合围包歼之势。
  除夕之夜,光泽城内的国民党残余和匪徒正处于过年的狂欢之中。252团三营和地方部队在光泽邵武之间的和顺渡口集结,随后兵分两路。一路乘渡船到西岸,沿公路直插光泽县城西关外江西汽车站,堵截溃匪西窜的逃路。一路从东北面进入坪山地区。又分出小股兵力,绕上屯何公段乘竹筏到仙华洲、梅树湾,堵截敌人北逃退路。252团三营一个连,进入镇岭浮桥北岸待命。凌晨5点左右,解放军一声信号枪响,接着步枪、机枪、迫击炮一齐向驻扎在南岸祖师庙的守敌攻击。镇守的敌军见解放军火力凶猛,仓皇还击几枪,慌忙沿着镇岭街过桥死命向前街逃窜。接着前街上所有敌军都闻风向西,分头逃往邻近的江西黎川、资溪等地。部队战士一路猛冲,直达县城西关桥头。与和顺公路过来的部队相遇,四野合围部队也同时到达这里。此战共打死敌兵5名,伤敌7名,俘敌50余名;缴获轻机枪一挺,手枪3支,步枪30余支,我军无伤亡。光泽得到第二次解放,此时天色已大亮,民众开始起来开门上街,燃放鞭炮庆祝,这天正是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一。
  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当年5月召开全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时,正式将主街命名为“二一七路”。
  时光飞逝,转眼70年过去了。解放后的光泽二一七路旧貌变新颜。二一七路在上世纪50年代进行了拓宽,改成三合土路面;70年代改为水泥路面,修建了排水设施;80年代到90年代进行主街全面改造,划分出车行道和人行道,两旁盖起高楼,道路沿伸到东关西关两桥的尽头。2010年以后,二一七路又进行“白加黑”路面改造,全部铺上了沥青,划上了交通安全线,成为县城中心的规范路面和繁华路段,道路功能不断增强。
  今天,人们漫步在这宽阔平坦的二一七路上,光泽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禁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