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怎么样保障困难群众和受疫情影响的新的困难群众的基本民生,我们应该把这项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我们采取的纾困政策,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用于保障基本民生的。”
总理所说的“6亿人月收入1000元”为网民们热议。海外舆论也议论“中国人是否有钱”?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旅游,花钱也“出手爽气”,价格不菲的奢侈品柜台,都有他们的身影。也有网友说,中国现在“强起来”了,人均GDP已经上万美元了,这个数字是否偏低了。其实,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大量收入并不高的人群。总理话语在提醒国人并告诉国际友人,须实事求是、客观地看待中国国情。
笔者又查了201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居民可支配年收入人均30733元,公报将全国居民从低到高、以20%人群分为五组,依次是:低收入7380元;中偏低15777元;中间组25035元;中偏上39330元;高收入76401元。倘若以6亿人计算,约占14亿人的41%。若以“低收入”和“中偏低”两组人群计算,也就是“40%”的人群,年收入11579元,月收入964.9元。即6亿人大致月收入1000元。这里说的,非常有统计学的依据。当然,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包括非劳动人群。而人均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是收入和投资总量的人口平均,是衡量一国、一地富裕程度的指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个“二八法则”,即帕累托法则,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也译巴莱多)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中国的收入差距没有那么大,从五组收入差来看,高收入组的20%约占财富总量的4成。然而平均线以下人群是多数,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总理在这段话语中,就此特别说到了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保障问题,尤其是疫情来袭、及“疫情过后”,须“民生为要”,这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正进入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贫困线以下,至2019年底还有551万人,这些人群收入更低。对此,我们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清国情,克服疫情造成的各种困难,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砥砺前行,争取获得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