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期●文化战士天地●

“只要雄心不老,就有无尽的潜能”

——记部队文艺工作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

作者:沈黎明




2019年12月18日,为向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杰出人物致敬,中国品牌联盟举办的第14届品牌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此次评选,特别设立了“中国品牌70年70人”榜单,推选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军事、科技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70位品牌人物。杰出的部队文艺工作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从2100多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膺该项殊荣。大会给田华的颁奖词是:“党的女儿,一心为国。她是党的女儿‘喜儿’,鲐背之年,心系祖国艺术人才培养,捐资助学践行使命。”很多了解田华的人说:“她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12岁投身革命  参军入伍踏上文艺路
  田华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县一户贫苦农家,原名刘天花,田华这个名字是后来参加八路军后取“天花”二字的谐音改的。
  田华出生时,正值国民党新军阀混战时期,连年战乱,老百姓饱受摧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田华来到这个世界不久,母亲便撒手人寰,家中原本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更加艰难,全靠租种地主的几亩薄田维持生活。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田华不得不干活帮家里减轻负担。拿起扁担挑水,只身上山砍柴,在家中烧火做饭,什么活都干,到了春天青黄不接,一家人没什么食物可填饱肚子的时候,她还会上树捋榆钱儿、采杨柳树芽儿回来给家里人充饥。由于兵荒马乱,加上自然灾害,田华一家人虽然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劳作,仍难以温饱,年关更成了一家人最难过的时候,没啥过年不说,还得想方设法对付上门催债的地主。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占领唐县后,烧杀抢掠,田华家的日子更加难熬,一家人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这一幕幕凄惨的生活场景,在田华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37年11月,八路军开赴唐县抗日,建立了唐县抗日民主政府,大力宣传我党的革命主张,积极组织人民群众抗战,使老百姓看到了免遭亡国厄运的希望。经过生活磨难,心智比同龄孩子早熟的田华,耳濡目染,萌生了参加八路军投身革命,赶走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的想法。1940年,年仅12岁的她毅然来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要求参加八路军。部队首长见她还是个女娃娃,问明她年龄后劝她:“你年龄太小,还是个小孩子,怎么能参军打仗!”田华一听急了,立即向部队首长详细诉说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生长经历,说完便一个劲儿地央求部队首长:“收下我吧!您们就收下我吧!”部队首长见她口齿伶俐,说话有板有眼的,人又很机灵,禁不住她软磨硬泡,最终答应了她的请求,让她进入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做一名小演员。进入部队这个革命大熔炉后,田华人小志高,勤奋学习,积极要求进步,经过剧社严格的业务训练以及残酷战争环境的锤炼,迅速成长起来,既学会了唱歌、跳舞,也学会了演话剧,很快便能在许多剧目中担任角色,到新中国成立时,历经近10年的打磨,她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演员。
  拍摄《白毛女》  一部红色经典影响几代人
  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电影制片厂准备将歌剧《白毛女》改编后拍成电影。1949年底1950年初,导演王滨和水华开始选演员。在女主角“喜儿”的挑选上,两人颇费了一番周折。他们要求这个女演员,不仅年龄要与角色接近,而且要有农村生活经历和一定的表演经验,这在当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经遴选,最终认为田华最符合条件,决定由她出演“喜儿”一角。
  这是田华第一次拍电影,接到参演通知的那一刻,她兴奋不已,但很快又冷静下来,暗暗告诫自己:“电影与戏剧表演毕竟不同,既然导演信任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竭尽全力把角色塑造好,圆满完成任务!”正是凭着这样一种朴实的信念,1950年正式进入剧组后,田华除了认真参加组里安排的分镜头剧本讨论外,一头扎进电影知识的海洋,勤奋学习电影的表演艺术。与此同时,她还虚心向扮演大春的李百万、扮演王大婶的胡朋、扮演黄世仁的陈强等老演员学习,不懂就问,虚心求教。
  为了进一步接近角色,田华又深入到平山县一个小山村体验生活,与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同吃、同住、同劳动。她不怕苦、不怕累,干起了挑水、砍柴、做饭、挖野菜等农家活。由于从小有切身体验并熟悉农村生活情况,影片开拍后田华很快找到了角色的感觉,走进“喜儿”的内心世界,根据剧本要求,把一个善良、纯朴、勤劳又有着刚烈性格、不屈精神的农家女孩儿塑造得栩栩如生。
  1951年《白毛女》拍摄制作完成,一经公映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首轮放映观众即达600余万,创造了当年影片播放的最高纪录,不仅在刚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教材,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影片一举夺得当年文化部优秀电影评选一等奖。田华则因成功塑造了“喜儿”一角,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金质奖章。从此,人们记住了“喜儿”、记住了田华、记住了电影《白毛女》。电影《白毛女》教育、影响了几代人,是一部难得的红色经典之作,至今“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依然经常在许多中老年人脑海中回荡。
  《白毛女》拍摄完后,田华走进了电影世界,先是进中央戏剧学院干部训练班深造,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相继拍摄了《花好月圆》 《党的女儿》 《江山多娇》 《碧海丹心》 《秘密图纸》 《奴隶的女儿》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一大批影片,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个精彩而难忘的银幕形象。由于演技精湛,为人正直,1983年组织经过严格考核,任命她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上任后,田华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埋头苦干,很快使演员剧团的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和嘉奖。
  主动让贤  努力践行使命为社会做贡献
  1990年,年过花甲的田华看着自己渐渐变白的头发想到:“现在党和国家正在强调干部队伍年轻化,今年我已经62岁了,应该响应党的号召,把团长的位置让给年轻人,让他们尽早挑大梁!”她主动向组织提出离职休养。领导听完田华的请求,极力挽留她。对于领导的信任,田华非常感激,她诚恳地对领导说:“我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啦,把职位让给年轻人,是为党的事业着想,离开团长岗位后,我照样可以为党工作……”领导见田华态度坚决,最终批准了她的请求。
  离休后,田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先后担任了“中国老艺术家艺术团”团长、“关心下一代老艺术家委员会”主任等社会职务,并经常参加文化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组织的各种慰问演出和公益活动——中国文联主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她积极参与;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全国各地的慰问演出她有请必到;“百县千村万场”大型公益放映活动中留下过她的身影……田华说:“广大人民群众是艺术的母亲,我们老文艺工作者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给他们送上精神食粮、送去欢乐、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
  在离休后的社会活动中,田华投入精力最大、付出最多的要数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后,随着参加相关活动的增多,田华逐渐对“关工委”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本工作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对下一代的关心,除了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外,科学文化素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1996年她萌生了把几十年积累的艺术财富传授给年轻人的想法。怎样才能实现这个心愿呢?田华决定办一所艺术学校,一来为有文艺细胞的青少年提供一个系统学习的机会,二来为青少年搭建一个提高艺术修养的平台。经过数月紧张筹备,1996年9月,在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所以她的名字命名,并由她担任校长的“田华艺术学校”成立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应邀担任名誉校长。
  办一所学校不难,但办一所好学校很难。田华深谙这个道理,从办学那天起,她就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从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器材购置、学生伙食安排,到教学进度设计、教学质量要求,以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必躬亲。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她亲自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聘请老艺术家、老教授来授课;每年新生入学,她都要亲自给孩子们上一堂德育课,告诉他们学艺要先学做人;每次考试前,她都会搬到学校住,为孩子们减压;每逢节日,她怕孩子们想家,顾不上自己的三个孙子,总要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会餐、联欢……正是这种呕心沥血的努力,“田华艺术学校”越办越好,十几年来,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文艺新苗,还形成了中等教育、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格局,成为全国同等规模艺术学校中的佼佼者。
  除了办学外,田华对下一代的关心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凡对青少年有益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组织帮大山里贫困孩子上学的“山花工程”,她担任“爱心大使”,帮助山里孩子争取企业赞助;老同志们到太行山、沂蒙山等革命老区为孩子们捐献图书,队伍中有她不知疲惫的身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电影才艺展示活动颁奖典礼”,她亲临现场,为获奖的孩子们送上美好的祝愿……多年来,田华一直这样无私地奉献着。她的奉献不仅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她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理事、中国影协理事,获得了“中国榜样公益爱心大使”以及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等一系列光荣称号和大奖,其中中组部与国家老龄委授予她的“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是田华晚年最珍惜的奖项之一。
  如今已经92岁高龄的田华,依然活跃在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公益活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她特别喜欢《老兵之歌》中的一句诗——“只要雄心不老,就有无尽的潜能”,经常以此激励自己老有所为,我们相信她一定能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