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期●故事会●

难忘军营饺子香

作者:吴乐义



光阴荏苒,一晃转业离开部队已经15个年头了,火热的军旅生涯烙下了我青春的脚印,留下了我成长的日记,而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有周末和战友们一起包饺子的回忆。
  我是北方人,在北方有这样的说法: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是的,在我的记忆里,以前各家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但即便如此,过年也都要想办法吃顿饺子。我的童年是物质相当匮乏的年代,在贫瘠的乡村一般人家连填饱肚子都很困难,能吃顿饺子更是奢侈难求的事了,自然我家也不例外。每年最盼望的是春节来临,一家人能够吃顿美味的饺子。
  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几天,母亲小心翼翼地从箱底包袱里翻出生产队发的8两肉票和2斤粮票,让父亲去供销社买回猪肉和面粉。大年初一早上,按照当地习俗,父亲起早放完“高升”,母亲把生产队配发的两棵大白菜和肉分别剁碎混合在一起,加上少许菜籽油、生姜丝和食盐拌匀,全家人分工协作,大约一个小时,一锅热腾腾的饺子就出锅了。饺子散发出的浓郁香味扑面而来,醇厚的浓汁顿时冲击了我的味蕾,趁热吃下去,好一个过瘾!全家美美地享受了一顿美餐。
  1989年秋收以后我参军入伍,来到地处皖南的白茅岭劳改农场担负武装看押任务。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官兵们自己开荒种地,养猪种菜,自给自足。连队官兵都来自五湖四海,虽口音各不相同,风俗习惯各异,但上至连队首长下至刚来的新兵,大家的共同爱好就是喜欢吃饺子。于是每周六下午,中队各班包饺子成为固定安排延续下来。
  又是一个周六午饭后,炊事班的战士们顾不上休息,忙着为一个连队百十号人准备包饺子的馅料,他们挽起袖子,有的剁肉,有的切菜,有的和面揉面……等到下午喇叭里起床号响起的时候,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说来也巧,那个周末,中队指导员的爱人千里迢迢来部队探亲。嫂子是山东胶东人,是家乡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她留着一头齐耳的短发,穿着素雅,长相端庄甜美,说话客气又得体,官兵们都非常喜欢她。山东人平常喜欢吃面食,对包饺子更是拿手。听闻值班员下达“下午进行包饺子比赛”的口令后,感到好奇,她便和指导员一道走进食堂瞧瞧热闹。战士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军嫂的到来。中队长提议请嫂子当裁判,看哪个班包饺子质量好、速度快。奖励项目是:夺得第一名的班悬挂“流动红旗”。嫂子欣然接受了这个委派,认真地履行职责。
  宽敞明亮的食堂里,各班分管生活的副班长从炊事员那里领回馅料和发好的面团,9个班按桌子顺序排开,擀面杖攥在手,一切准备工作就绪。随着值班排长一声哨响,包饺子比赛开始了。战士们使出浑身解数,你追我赶,不想在军嫂面前丢丑落后。
  嫂子挨个桌子观看,转了一圈之后,禁不住掩面一笑。原来战士们包饺子速度不慢,但产品质量不敢恭维。指导员从嫂子的表情中看出了端倪,立即下令喊“停”,让嫂子到一班亲自示范。嫂子拿起面团,三搓两揉,把面团做成均匀的长条状,然后用菜刀切成一个个面疙瘩,接着在成群的面疙瘩上轻轻撒上少许面粉,解释说这是防止饺皮粘连。接下来,嫂子左手拿起两个面疙瘩,向桌面轻轻按压,右手拿起擀面杖来回滚动几下,两只饺皮就做成了。紧接着,嫂子拿起一张饺皮放在左手掌心,右手用筷子夹适量馅料放入饺皮中心,双手协作,眨眼功夫,一只俏皮可爱的饺子就稳稳立在桌面上。嫂子包饺子的过程干净利落,把战士们看呆了,个个啧啧赞叹。大伙毕竟是年轻人,按照要领领悟很快,包出的饺子就像每天早操的队列一样整齐且富有朝气。
  我所在班的10位战友都是包饺子的快手,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有说有笑,约莫半小时功夫,300个饺子就突击完成了。最终经过嫂子的综合评判,我班夺得全中队包饺子第一名。“流动红旗”到我班,自然全班战士个个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看着那胖鼓鼓的饺子在沸腾的锅里翻滚,突然觉得这一刻锅碗瓢勺交响曲是那么的悦耳、动听!
  走过了岁月沧桑,战友情谊仍如一杯浓茶,馨香萦绕,引人反复回味。由于工作繁忙难得有闲暇时间,至今我再也没有亲手包过饺子,偶尔也下饺子馆点碗饺子,但完全品尝不出当年军营饺子的味道。恍然明白:回忆军营包饺子,不仅仅是一种品味上的感受,还有一种对青春深深的眷恋,更有对“同吃一锅饭,共举一竿旗”的浓浓战友情谊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