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期●老区采风●

一个扶贫济困的 “爱心之家”

——记海安市南莫镇青墩村柳亚西家庭

作者:严德本 印玉文


苏中海安老区南莫镇青墩村的退休干部柳亚西,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人。他不仅自己做,还带动家人一起做公益,他们家庭成了当地扶贫济困的“爱心之家”。
  他担任南莫镇老干部支书、关工委理事、老促会理事、老科协科普员、镇理论宣讲员,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助学行动,结对助困,举行红色宣讲,奉献公益事业的热情不减,为此获得“海安好人”“市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

真情关爱留守儿童
  柳亚西担任老干部支部书记后,深入调研发现农村有不少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不识字,不懂教育,使有的孩子学习成绩走了下坡路。他和村领导商议,办起了“育才家庭教室”,联系几位老教师在寒暑假把留守儿童集中起来辅导家庭作业。他既当站长、又当老师。他请校长把需要帮助的学生名字报给他,实现了精准帮困助学。参加辅导的学生特别多,老师严重不足,他就让女儿、女婿当辅导老师,让孙女做学长,一家三代辅导乡村留守儿童。
  柳亚西和家人认真把贫困家庭的孩子登记入册,以便跟踪帮扶。每年有多少孤儿、残疾学生、特困孩子初中毕业,他都一清二楚。他先后帮助3个残疾学生完成学业,每年资助3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帮扶2个贫困生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并帮助安排工作,使他们日子越过越好。

尽心献力“铸魂”工程
  当全面吹响脱贫攻坚号角之时,柳亚西带领“五老”入户走访,把村里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调查得清清楚楚,并总结出“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帮助村干部制定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脱贫办法。
  柳亚西在调研中发现:有的贫困户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他认识到精准脱贫首先是精神脱贫,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要改变这种状况,扶贫必须先扶志。他深思细酌,找到了解决精神贫困的“创新版”方法,那就是“铸魂”。他深入到家乡茴香庵战斗遗址,寻觅当年巾帼英雄高凤英烈士的事迹,编写、宣讲高凤英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为江苏省红色教育基地“高凤英烈士陵园”撰写了4万余字的展示内容和解说词在纪念馆展出。他经常废寝忘食,利用节假日独自一人在家里奋笔疾书。几十年来,他进行红色宣讲3200余场次,全市直属单位3万余人次、老区群众18万余人次,先后听了他的红色宣讲。
  “铸魂”工程的实施,为精神贫困开出了一剂“治病根”的良药。南莫老区党员干部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承诺书,赛思想、赛工作、赛能力、赛风采,你追我赶,激发活力,调动了扶贫对象的积极性。青墩村的70岁贫困户张大伯,聆听柳亚西的红色宣讲后说:“高凤英烈士的革命精神感人肺腑、永世难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不能老是等、靠、要,要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