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一场稳定上海经济的关键之战

作者:翟 华

1949年5月26日,丹阳至上海的公路上,满载货物的40辆大卡车一路南下,直奔号称“东方巴黎”——上海。卡车被包裹得密不透风,司机们神情专注,押运的战士则面色严肃,警惕的眼神不断四处张望。
  车里到底装了什么?
  此时,解放大军如洪流般朝上海涌进,人流、车流在狭窄的公路上挤作一团,车队即使高声鸣笛也无法动弹,眼见车队“趴”在公路上,负责人张振国急得拍着车门不断大声吆喝……
  这时,一队美式吉普在车队旁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一个魁伟的身影。
  “车上装的是什么呦?”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说话者正是三野司令员陈毅。
  张振国跳下车,向陈毅敬礼说道:“报告司令员,车上是人民币,解放上海急用!”
  “哦,这可等不得,解放上海靠枪靠炮,稳定上海可要靠这些钱呦!你们跟我走,我送你们进上海……”
  即刻,40辆大卡车组成一条长长的“巨龙”,在陈毅车队的“开道”之下,浩浩荡荡驶向上海。
  5月27日,上海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立刻颁布通告,以1:10000的比例收兑金元券,而40辆卡车里装载的正是从解放区运来的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用于兑换旧币和稳定上海的经济与民众生活。
  但是,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严峻得多。上海当时流通的金元券超过四十万亿之多。根据党中央制定的禁止使用国民党旧币和限时兑换的政策,仅收兑旧币,人民币的缺口就多达3.6亿。仅靠这40辆卡车的人民币无疑是杯水车薪。
  此时战争还在继续,解放军仍在南进,急需大量人民币以支撑新解放区域的经济与生活。
  当时作为占全国60%经济的上海,其经济的稳定与否,事关新生政权的稳固与否。
  如果说炮火浓烟是战场上必须经受的洗礼,那么经济战线上的斗争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前者。
  5月28日中午,由三野所属北海银行印钞厂组成的军管会接管组,接管中央印制厂上海厂。
  当天下午,工厂的印钞机就安装上接管组从解放区带来的12块人民币原版。5月29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出现了一种崭新的钞票,第一套人民币——长城图200元券。
  此后工厂全线投入生产。海力斯、小电机……再次运转起来,工人们昼夜不停歇,12小时一班,连轴“战斗”,生怕一“休息”便耽误了人民币供应。
  但是,这样的速度还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北海银行所属苏北印钞厂原准备整编,这时,为了稳定货币发行,苏北印钞厂近400名人员整体迁至上海,一些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印制新四军钞票的老印钞人,这时再一次走上印钞机。当时由于印钞设备简陋,许多设备都是半自动甚至是手工操作。热火燎人的印版、老茧丛生的手掌、堆积如山的产品,他们的坚忍不拔,成就了人们手中传递的纸币,留下了难以消退的印记,也谱写了共和国一段重要的历史。
  中央印制厂上海厂被接管之初,生产管理并非一帆风顺,破坏生产、制造混乱的情况时有发生。1949年8月10日,企业的一台发电机下惊现被伪装的日式手榴弹,幸被及时发现,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由于初期厂内特种制度尚未健全,产品失窃、信息泄露等棘手难题一再出现。
  面对种种复杂的局面,接管组并没有阵脚大乱,在稳定生产的前提下,以军事化的纪律,完善特种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破坏活动,顺利地度过了交接的阵痛期。即使在1950年2月6日的大轰炸,车间里依旧机声隆隆,各项工作与生产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此时,为了确保发行,上海的印钞人喊出了一句响亮的誓言:“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币就出现在哪里!”质朴的语言承诺如山,如号角般激起了共和国印钞人心中神圣的使命感。
  这就是我们的印钞人,许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新四军的江淮银行、华中银行的印钞厂,为根据地的经济输送“血液”。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在北海银行印钞厂与钞票为伍,为解放区经济的稳固努力工作。虽然他们没有身临前线,没有握枪杀敌,但从他们手中生产出的货币,却是新中国解放的坚实后盾。
  在稳定上海经济的特别时期,他们以军人特有的气质,担起货币发行的重任。根据当时颁布的政策,限时兑换的时间为15天。由于印钞人的奋力拼搏,从5月28日至6月3日,仅7天时间,上海便收兑金元券36万亿元,占国民党政府发行总量的53%。基本完成全上海的旧币兑换工作,人民币完全替代了旧币,而同时,上海的经济与金融没有发生大的波动。这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解放初期,全国各解放区共有21家企业参与了第一套人民币的生产,合计202.96亿张。其中上海人民印制厂完成了126.44亿张,占总印数的62.3%。这些数字是上海人民印制厂实践诺言、履行使命的最好印证。

在党的领导下,上海的印钞人打赢了关键的一仗,不仅使上海平稳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并且使新中国顺利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