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访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之子王杰

作者:徐晓蔚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90周岁生日到来之际,本刊记者登门访问了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之子、今年89岁的王杰老人。
  王老住在上海西区康平路一幢幽静的公寓中,由于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他平时不大出门,由保姆照顾,过着安闲的离休生活。
  一进门,记者就向王老问好,向他送上大江南北杂志2001年合订本,并翻到其中第六期的一篇文章——那是10年前,在庆祝建党80周年时,王老为本刊撰写的《丹心常在  浩气永存——怀念我的父亲王尽美》。记者告诉他,这篇回忆文章刊出后,在广大读者中影响很大,为宣传我们党的创建史和创始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客厅西墙上,挂着王尽美烈士唯一留下的那张珍贵照片,是他1923年3月在北京一家照相馆拍摄的。“这是我奶奶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她在家里土墙上挖了个洞,把照片用布包起来,再糊上一层泥,小心藏起来的。直到解放后山东省委去征集文物,才从土墙里扒了出来。”
  “父亲的革命生涯虽短,但也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他不仅出席了党的一大,参与了建党的伟大创举,而且参加了党的二大,后来抱病参加了党的四大;他作为北方工人运动的领导人,活跃在山海关、秦皇岛、开滦等地,开展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他回到家乡山东,在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开展党的工作,直至累得吐血、病倒……”王老望着父亲的遗像说:“如果不那么早离开,他一定能为中国革命做更多的事,有更大的贡献。”
  王尽美病逝,王杰只有三岁,对在外忙于革命大业的爸爸没什么印象。“我出生时,正好父亲来信向家里报平安,奶奶就给我起小名叫‘来信’。这个小名,在家里、村里叫了好多年,直到我参加革命,还有不少父亲的战友这样叫我。”王老回忆着。“来信”的名字,真切地把他和父亲联系起来。
  另一张挂在客厅北墙的彩色合影照片吸引了我们的眼光。那是前几年王杰夫妇与他们的四个子女相约,一起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之后的合影。在那幢著名的石库门房子前面,和煦阳光洒下来,两代人脸上表情都若有所思。王老的大儿子明华、小女儿爱华和小儿子立华,都追随了前辈的脚步。当他们先后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手,宣誓加入由爷爷王尽美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时,心情想必要比别人更为亲切和激动吧!
  接下来的话题,就由王尽美家族的“红色基因”开始了。一大代表王尽美血液中的红色基因,流淌在一代代后人身上。王尽美的两个儿子——王乃征、王杰,都在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队伍并入党;他的六个孙子孙女,有四个是共产党员;在他的曾孙辈里,目前已有一人入党,两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算上您奶奶这位革命老妈妈,你们是‘红五代’家庭了。”记者说。由于王尽美27岁就因病倒下,他夫人没过几年也辞世了,撇下幼小的王乃征、王杰,都是由奶奶抚养长大。后来她老人家又毅然送孙参军打鬼子。 革命的家教,成为王家的传统;红色的熏陶,浸染子孙的灵魂。
  “我对孩子们要求比较严格,经常对他们讲,你们是王尽美的后人、革命的后代,你们要有好的品质,积极向上,而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事绝对不能做!”王老说。他把王尽美的生平事迹材料印发给每个子女一份,让他们珍藏、牢记。“儿女大了以后,各自成了家,我对他们的家事不去管,但政治上还是关心的。当孩子们在工作岗位有了职务、有了权,我会反复关照:只能为党好好工作,不该拿的钱和东西,一点儿也不能拿。决不能违法乱纪,不能干坏事!” 王杰和夫人老曹,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都是一门心思为党工作,不计较个人名利,勤勤恳恳,廉洁奉公,对儿女来说,这都是无声的教育,身边的榜样。
  谈到现在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王老感到十分痛心。他看报纸、看电视,很关注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他主张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而且一定要做到“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党风真正搞好。
  谈到当前有少数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告别革命”,丑化党的历史和英雄人物,王老显得非常气愤:“我对这个是坚决不同意的!我们党的90年历程,从当初开天辟地闹革命,到现在翻天覆地搞建设,全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当然,90年里有曲折、有错误,但功劳、成绩终究是主要的。那么多先烈流血牺牲写下的历史,怎么能允许他们肆意否定和丑化呢?!”
  最后,王老对我们说:《大江南北》杂志我每期都认真看,办得很不错,内容丰富,历史与现实,革命斗争与改革开放都有反映。我出不去门,通过你们杂志了解了许多情况。”他顿一顿,“要说提点意见,我这个山东人,觉得你们反映山东的革命斗争和当今发展变化少了一点。我知道你们的重点是新四军,但抗战后期新四军北撤和解放战争时的南下,都与山东密切相关呢。呵呵,供你们参考吧!”
  辞别之时,记者衷心祝愿王老多多保重,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