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期●青少年绿洲●

韬奋小学有棵古银杏

作者:姜兆军


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温桥村的小学校园内,有一株三人才能合抱过来的古银杏树,那斑痕累累的树干、层层叠叠的虬枝告诉人们,它经历过的300多个春秋的沧桑变迁。而最值得骄傲的,是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著名的民主斗士“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先生曾在树下作过讲演。
  那是1942年冬天,抗战正处于最艰苦的阶段,邹韬奋先生历尽艰险,一路风尘来到南通抗日民主根据地。12月26日,由苏北行政公署副主任兼文教处长刘季平陪同,到达设在温家桥的南通县中,出席盛大的群众欢迎会。那天一大早,群众从四面八方涌来,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就连附近的麦田、教室前的走廊上也站满了人。会场上,上万双眼睛都热切地盼望着这位民主斗士的光临。
  金色的晨光照射在会场上,韬奋先生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登上了设在古银杏树下的讲台。虽然经过了长途跋涉,又患有严重的耳疾,韬奋先生的面容显得有些瘦削,但仍然神采奕奕。
  刘季平首先致简短的欢迎词,接着韬奋先生就滔滔不绝地演讲起来。他谦虚地说:“我来根据地不久,对一切还很生疏,正像一个刚进学校的小学生一样,懂得的东西是很肤浅的。然而,使我感奋的是:我从事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进步的文化事业虽然有了20多年,可是看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进步文化,还在今天开始。”接着,韬奋先生纵谈了国内外形势,揭露了“大后方”的黑暗情景,疾呼抗战、团结、进步,抨击分裂、投降、倒退,字字句句铿锵有力,爱憎分明,震撼人心,使成千上万的听众为之折服。时隔70多年,一些健在的老人至今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韬奋先生讲演的结束语:“抗战已到了恭贺新禧的阶段。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使我看到新中国的光明已经在望了。努力吧,我向大家恭贺新禧!”
  温桥村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晚辈们称他“王伯”。他经常会到校园内走走看看,在古银杏树下向孩子们侃一侃当年他当工友时所见到的韬奋先生:韬奋先生中等身材,戴副黑边眼镜,衣着非常朴素,走路敏捷,讲起话来娓娓动听,态度极其诚恳,丝毫没有文人的傲气。讲演的那天晚上,他耳疾发作,头部疼痛难忍,右边半个脸都红肿了,但还是不肯休息片刻,咬牙准备第二天座谈会的讲话稿。学校领导见状,立即派王伯从敌占区请来一位姓袁的医生,给韬奋先生打了止痛针。韬奋先生知道袁医生喜好收藏字画,就欣然命笔写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送,作为答谢之礼。
  第二天,韬奋先生在座谈会上为通西青年以及各界人士解答问题,有关于形势方面的,关于“大后方”情况的;有政治性的,也有学术性的;有关于青年修养的,还有关于恋爱婚姻等方面的。韬奋先生博闻强记,谈吐不凡,他精辟透彻的见解、有条有理的表述,如同汩汩清泉,流进了与会者的心田。临别前,不少青年请韬奋先生签名留念,他接受了整百本小册子,写得一丝不苟,对每个人都要写上几句勉励的话。
  韬奋先生在温桥只有短短的两三天时间,然而在温桥留下的革命足迹却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永不磨灭。1990年底,南通县政府为了继承韬奋遗志,弘扬韬奋精神,决定把原“温桥小学”更名为“韬奋小学”。韬奋先生之子、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知晓此事后,给韬奋小学全体教师复信,热情勉励他们为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