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期●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

我为“东方”添过“红”

作者:许百林口述 许建萍 封 慧 马薇薇整理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全国欢腾。当年国庆前夕,一份来自国务院的贺电送至位于苏北革命老区的黄桥电器厂。一时间,黄桥古镇沸腾了,全县沸腾了!黄桥电器厂成了行业的焦点,我成了全厂的明星……
  解开领导和工友们绑在我身上的大红花,回首1969年那焦灼四个月的磨难和考验,我不禁百感交集、热泪盈眶。1969年5月,厂里接到任务:开发设计军工产品“热敏继电器”,必须在国庆节前完成,并且要接受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的验收。这么高规格的任务是我们一个镇办厂从未领受过的。这意味着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时不我待!在领导和工友们的一致推荐下,我被推到了前台,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我与新中国同岁。1965年,刚满16岁的我来到黄桥电器厂,做了一名钳工。我夜以继日地打磨操作技能,很快从不识台虎钳、千分尺等基本工具,到能够熟练操作钻床、磨床、铣床等各种车床机械;从学徒工到技术骨干,成了厂里产品设计开发的领头羊。
  接到这样艰巨的任务,让我犯难的是上级提供的素材仅有一张图纸,没有材质要求、用途目的、使用环境等各种辅助数据和信息。从认领任务的第一天,初中文化的我就开始疯了似的收集资料。那时正处“文革”时期,资料匮乏,也没有水平相当的同行交流、探讨,书店成了我查阅资料的唯一渠道。扬州、上海乃至杭州的大小书店,都留下过我奔波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夜以继日的自学和钻研下,我终于弄懂了“热敏继电器”这位“新朋友”,攻克了艰难的理论关。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后,我才发现更高的山拦在面前,设计关、工序关、材料关、加工关接踵而至,甚至连加工过程中所必需的机械设备缺乏都成了难关。没有时间怨天尤人,我只能从反复实践中去寻找答案。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改进,我终于找出最匹配的两种材料,又算出了最精确的厚度。
  我们终于在国庆前如期完成了任务,并顺利通过四机部的验收。四个月来,我始终没有气馁,更没想过放弃,因为我坚信成功可能就在下一步。正是在毛主席称之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召下,让我能够屡败屡战,攻克一道道难关,夺取了最后的胜利。任务完成后,我们的喜悦仅仅是觉得完成了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直到收到国务院的贺电后,才知道完成的更是一份使命!我们设计开发的这个产品是为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服务的,而且一举战胜了同时受命这项任务的北京低压电器厂、上海开关厂、苏州开关厂等全国知名大厂,被用到东方红卫星播放乐曲的定时器上,使得《东方红》乐曲在太空中久久回响。

时至今日,黄桥电器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长为一家集设计、研发、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产品覆盖军品民品,是中国机械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回想当年,我仍想自豪地喊出:“我为‘东方’添过‘红’!”这句话,不仅是我为东方红卫星的成功发射贡献了一份微薄力量,更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艰苦奋斗而发出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