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期●皖南事变80周年●

徐金树:身陷囹圄英勇不屈

作者:孙 洋 徐剑雄

徐金树,1909年1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宜林村柳树冲。18岁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八团政委、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团长。徐金树在红军中也称徐金书,皖南事变中受伤被俘,化名徐锦树,本文讲述的是他在上饶集中营英勇不屈斗争的事迹。

1941年1月13日晚,一批新四军指战员突围成功,但大部分新四军将士或牺牲、或受伤被俘,三支队五团团长徐金树在带伤突围中也被国民党顽军俘虏。14日晚上,徐金树和五团指导员胡崇德、人事科长廖正文、《抗敌报》记者徐师梁等被俘新四军指战员被集中到顽军的前方总指挥部里。第二天,他们被反绑着押上卡车,送到顾祝同的“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有个特务问话,一一对过姓名,徐金树为了不暴露身份,化名徐锦树。特务登记完被俘新四军人员姓名后,由宪兵把他们押送到离上饶15里的七峰岩牢房,每个人都被铐上沉重的脚镣。这个监狱与周田村、茅家岭、李村等监狱统称为“上饶集中营”。
  徐金树在七峰岩中被囚禁了近半年,6月,正是炎暑天气。一天,特务叫他们把“铺盖”收拾好,准备转移他处。随后,一个特务来了,把被俘人员的脚镣一一打开。接着,被俘人员被分隔开来,有一队被押送到“特别训练班”。徐金树、陈子谷、徐师梁、王传馥、路垣、胡崇德、廖振文等七人为一队被押送到李村监狱。
  到了李村,徐金树等人被赶进一间很矮很窄的牢房,门口站上了宪兵。七张竹床,把牢房摆得满满的。四周是两丈多高的围墙,徐金树他们只能从仅有的一个小窗口,望着外面的蓝天。天气非常炎热,牢房中,这一批被关押的新四军战士满身臭汗,无处清洗,憋得透不过气来,只能靠唱歌解闷,他们时常高唱起庄严的新四军军歌,高吭的歌声震荡着屋宇,传向四周。
  徐金树等人在李村被关押了—个月,便被转押到石底监狱。当他们在村口集合,看到李子芳、黄诚、王聿先三同志也被押解来了。石底是一个很小的村子,处在三座小山包围中。翻过几个小山头,三里之外就是周田村监狱。说是村子,其实仅是山旁一座单独的有着四间屋的瓦房子。这里树林丛密,时时可以听到婉转的鸟叫声。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却被国民党反动派变成了人间地狱,囚禁着许多抗击敌人的英雄。
  到石底第二天早上,一大队“政治犯”被押解过来修建石底监狱。几天之后,又打起了一圈围墙,特务们还在围墙上挂上几道高高的铁丝网。
  石底监狱里,成立了一个党支部,李子芳同志任支部书记,黄诚、徐金树为支部委员。支部下设几个党小组:一个是黄诚、王聿先、王传馥、徐师梁、路垣五人,黄诚任组长;一个是李子芳、徐金树、廖振文、胡崇德、陈子谷五人,李子芳兼组长。
  为迫使新四军负责干部屈服、自首,敌人想尽一切办法,威逼利诱。根据皖南事变后的形势和新的斗争环境,李子芳要求大家对于严酷的斗争“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强调“只能在斗争中求生存,放弃斗争就会落入敌人的陷阱”。黄诚、徐金树在李子芳领导下,一起帮助狱中同志们正确认识和总结皖南事变的惨痛教训,并且教育大家“学习当年红军那种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红军一样向敌人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在党支部领导下,监狱里的战友们相互关心、鼓励、增强信心。他们经受住了种种酷刑的折磨,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铁的事实揭露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破坏抗战、企图消灭新四军的罪恶行径。敌特们诱降、逼降的招数用尽,阴谋始终没有得逞。

徐金树他们经常在宪兵的监视下,轮流在靠门口的小院子里劈木柴,然后把劈开的木柴,在门口堆积起来。大家一面劳动,一面也借此锻炼身体。
  他们开始讨论越狱。这问题首先是由徐金树、廖振文与胡崇德提出来的。他们对敌人没有幻想,他们感到如果不设法跑出去,就免不了一死。但是黄诚认为这时越狱是冒险的举动,是丢弃叶挺军长的自私行为;他主张应该与叶军长共患难、同生死。陈子谷和王传馥不同意黄诚的意见,认为能早出去一天,便可以为党多做一天的工作。大家争论后商定,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力争越狱。李子芳说:“设法逃脱出去,使得我们能够为党为革命做更多的工作,这原则是正确的,但是要选择脱逃的方法和条件。”“能逃就逃”,同时也要做好不能越狱的最坏打算——“斗争到底,准备牺牲。”
  李子芳同意体力强、地形熟的同志,如徐金树、廖振文、胡崇德等先行越狱,体力弱的不应该冒险。他说:“譬如我来说吧,我跑不动,与其跑不出去被抓回来给杀害了,倒不如这样从容就义,来得有价值些。”
  1941年的秋天,石底监狱越狱计划布置起来,参加这次越狱的有徐金树、廖振文、胡崇德三人。他们立场坚定,斗争性强,身体也较好,对上饶一带地形较熟。
  江西上饶一带房子的墙壁,下半段大都是用长约二尺、宽约一尺的红石头参差砌起,并在石头与石头的缝隙中间,涂上石灰。如果把石头与石头中间的石灰铲去,便可以显出一道宽及半指的缝隙,就能慢慢把石头搬动,石底监狱牢房的墙壁也是如此。
  徐金树等人刚被押囚到这里来时,每天两餐饭,都是有人从周田村集中营中送来的,但饭里经常掺着很多沙子、白灰块,难以下咽,加上还有苍蝇等不洁之物,难友们吃后,便经常拉肚子、发热。经徐金树他们再三抗议之后,敌人才同意把口粮按时送来,让他们自己做饭吃。
  徐金树、廖振文、胡崇德三人便利用烧饭的机会,用水把厨房里墙壁浇湿润,把石头上面的石灰铲掉,并把石头推了出去,然后再用柴火把那个洞口掩盖起来。因为屋子的后面是山,四围又有铁丝网,宪兵们以为万无一失,没有注意到屋子里面发生的情况。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狂风呼啸,一片漆黑。特务、宪兵们早就蒙头大睡了,门口值班的宪兵,也耷拉着脑袋在打瞌睡。这时,徐金树等悄悄地整装起床,走到李子芳、黄诚跟前来告别。“走吧,同志们,路上小心。”李子芳低声嘱咐,充满着惜别和关切的感情。“动作要快,要坚强勇敢,也要机智沉着。”黄诚叮咛道。其他同志也都以鼓励的目光默默地送别战友。徐金树等备受鼓舞和感动,含泪告别战友们,轻手轻脚从事先挖好的洞口逃了出去。

大约两个小时后,一个小特务猛然发现了用柴火掩盖的洞口,大声叫喊起来:“不好了!不好了!”宪兵连忙从屋子外面跑进来,点一点人数,发现少了徐金树、廖振文、胡崇德三人,宪兵惊慌失色,喊叫声四起,警哨声响彻夜空。宪兵恶狠狠连声追问:“他们三个人哪里去了?说,快说!”大家说:“不知道!”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获悉逃走了三个人,其中还有一个善于指挥打仗的团长,极为惊慌。离上饶集中营三四十里的地方,就有共产党的游击队在活动,一旦徐金树和他们会合,那自己就不得安宁了。顾祝同训斥宪兵团长道:“别人我不要,我就要那个姓徐的。不管死的活的,你总得给我带回来,不然,就拿你自己的头来吧。”宪兵团长一听,立刻命令全上饶戒严,敌人把全上饶地区划成内层封锁圈与外层封锁圈两个范围。这外层的范围,南到崇安,东到金华,北到岩寺。
  徐金树三人越狱后,天雨路滑,伸手不见五指,不久,就在密林里走散了。翻越一个山岩时,徐金树脚下一滑,掉进山沟摔伤了,等他忍痛站起来,爬上山头,向他们曾经约定的联络点赶去,走到第一个联络点,没有看到人,又急奔到第二个联络点,还是没有人。徐金树独自一人在山里密林里隐蔽行走,白天为躲避搜山的敌人,在山里转了两天,徐金树还没有逃出敌人的内层封锁圈。
  第三天傍晚,徐金树又累又饿,天仍下着大雨,徐金树决定走出山林,偷越敌人封锁圈。但是,敌人在周边早就布下天罗地网,徐金树在接近封锁圈边沿时,被一群搜索的宪兵发现,赶紧转身隐入山林,但受伤加上饥饿、劳累,难以快速奔跑。敌人很快围堵上来,徐金树没有丝毫畏惧,用尽最后力气,与追捕的敌人进行英勇搏斗,当场壮烈牺牲,年仅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