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古人云:鉴往知来。只有深刻地理解“四史”,才能全面地把握现在、正确地创造未来。
一、把握历史规律,弄清楚三个为什么
开展“四史”教育,目的在于“以史资政”“以史铸魂”“以史赋能”,通过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要从历史演进和中外比较中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演绎好民族和世界双重坐标中精彩的“中国故事”。
厘清“四史”概念,在民族坐标中演绎“中国故事”。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逻辑上有交错、在内容上有交叉、在时间上有交集,是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概念。党的历史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主体,重在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求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史、发展史,强调历史的“政党意义”;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新型国家作为历史主体,重在讲述新中国成立71年来,我们国家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矢志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强调历史的“国家意义”;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以世界为历史主体,重在讲述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一历程中的中国探索、中国样本和中国意义,强调历史的“世界意义”。“四史”虽然各有主题和主线,但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理清“四史”脉络,在世界坐标中演绎“中国故事”。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非凡的世界意义。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大量丧失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民族独立和复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先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由美帝国主义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反动派,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历史范畴的重大事件。新中国成立7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奇迹“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培养历史思维,弄清楚三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思维的培养,把历史思维列为领导干部需要提高的六种思维能力之一,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培养历史思维,关键要辨清三组关系。
长时段与短时段的关系。历史思维是一种面向未来、贯通古今的长时段思维。它要求我们运用历史、现在、未来相融通,古今中外相连贯的大历史观,去深入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而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地作出历史结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四个走出来”贯通了中华文明发展史、党的历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体现了鲜明的大历史观,为我们看待、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历史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强调历史之间的联系性和关联性,它要求我们整体地而不是局部地、完整地而不是割裂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分析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四史”学习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既不能以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来否定改革开放后四十年,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四十年来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年。
全面与片面的关系。历史思维是一种“共情式”思维,强调设身处地的、站在当时当地历史情境下分析历史的态度,它要求我们要全面辩证地分析历史,而不是片面机械地肢解历史。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六个不能”体现了全面辩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廓清了对毛泽东和中国革命、建设的虚无主义迷误。
三、增强历史担当,弄清楚三种精气神
近百年来,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形成了丰富的精神谱系,积累了坚毅前行的精神财富。在“四史”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着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民族复兴的志气。立定目标,并朝着既定目标走下去是“志”,坚定不移,排除万难,决不半途而废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立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坚定志向。青年毛泽东“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汉俊“有朝一日为国家扬眉吐气而出力”,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都是这一坚定志向的生动体现。正是在这一坚定志向的激励和引领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青春和热血创造出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精神。在这些精神的浸润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也产生了无数的英模人物与先进群体。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基因谱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源。
担当作为的骨气。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被西方蔑称为“东亚病夫”。在一次次坚船利炮的打击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逐渐丧失,国民精神一度萎靡不振。在国家和民族最为苦难深重的艰难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用硬骨头的钢铁意志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重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时光流转,精神赓续。今天,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从容淡定,同样离不开的,还是中国共产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与骨气。
自我革命的勇气。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们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历百劫而不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诚哉斯言!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从严治党,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重大的优势。征诸百年党史,在每一次历史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总是通过自我纠错、自我革命挽狂澜于既倒,在每一次历史大转折中,中国共产党总是通过从严管党、治党开辟新局面,推动事业向前发展,每一次自我革命,换来的都是党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