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期●青少年绿洲●

师恩永难忘

作者:钟瑞华

我已离开校园多年,但仍时常想起校园生活,想起我写作的引路人廖涛老师。

廖老师是我的高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虽然那时还是个20多岁的帅小伙,但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他在班里成立了文学社,常布置一些“稀奇古怪”的作文题,比如《排骨·菜汤·考试》 《秤杆·手术刀·独木桥》等,要我们当堂完成。
  我是从农村初中考入县一中的,处处流露出乡下孩子的“土劲”,在一群城里同学面前显得格格不入。自卑像野草占满了我的心田,一直名列前茅的语文成绩也出现了退步。廖老师知道后把我叫去,语重心长地说:“瑞华,不妨多交些朋友,周末去书店看看书,你就会觉得学习越来越有滋味,成绩也会提高了。”
  在廖老师的耐心教诲下,我渐渐喜欢上了阅读、写作,订阅了《读者》等刊物。为了让文笔更优美生动,我常常把一些名言警句抄在笔记本上,以便写作时能够信手拈来。
  看多了别人的故事,我跃跃欲试,便试着给刊物投稿。一次,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我就是我》的文章,于是“依样画葫芦”写了一篇《我还是我》。我“洋洋得意”地在文章开头写道:“记忆是个冰冷的女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写好后,我请廖老师帮忙点评。廖老师笑着对我说:“瑞华呀,引用名人名言固然没错,但是不能生搬硬套、为引用而引用呀!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接着,他耐心地指导我修改。虽然那篇文章后来没有被杂志采用,但给了我坚持写作的信心和继续投稿的勇气。
  步入社会后,我常年在异乡打拼,很多年没有回过母校,也渐渐和廖老师失去了联系。2012年,我从同学处打听到他的联系方式,得知他还在母校教书,并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廖老师在短信中对我说:“瑞华,谢谢你还记得我,那么多年过去了,还未忘师生之情。知你在外宏图大展,老师很高兴,也很自豪,欢迎回家时莅临母校。”看完,我的眼眶湿润了。

那年暑假,我趁回老家之机前去拜访他。想不到时隔多年,他还能一眼认出我。廖老师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们挨着坐在沙发上谈起当年,谈文学和写作。我坦言由于俗事缠身,已经辍笔好多年了。廖老师用充满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瑞华,要在纷扰的尘世中坚持写作确实不容易,但我希望你能一直写下去,因为你很善良、有才华,坚持就一定会有所成就!”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心里暗暗发誓:虽然文学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我一定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忘初心,也不负恩师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