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期●读书札记●

蓝瑛《七十年耕耘文集》读后

作者:方璧

 

金秋十月,收到初中时代的老同学蓝瑛寄来的新著——《七十年耕耘文集》,细细读来感慨万千,回忆之窗徐徐打开……

那是在1938年,抗日战争形势非常严峻之际,蓝瑛同学从上海回到家乡,来到我们奉化中学就读。入校之后,他在学业上名列前茅,成绩优异,并且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在同学中间很有威信。他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抗日活动,学习进步刊物,宣传爱国思想,在同学中传播抗日火种。作为他的同班同学,我成为他播下的第一批红色种子之一,参加了当年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和同学们一起担负起抗日救亡图存的职责。

奉化中学是奉化县城最早创办的一所学校,原为锦溪学堂,坐落在锦屏山下,锦溪河畔,风景优美,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的教师队伍也很棒,他们大部分来自上海复旦大学,对抗日救国非常支持。蓝瑛以学生会的名义并取得老师们的支持,首先是组织了各种类型的读书会。大型的有时事座谈会,讨论抗战形势,国民党阻挠、压制学生抗日活动的行为,使同学们愤慨不已。大家认定大敌当前,一致对外共同抗日,才是中国人唯一的出路。小型读书会是有选择地挑选几名觉悟较高的同学参加,我是其中之一。星期天我们坐在小河边的石头上,学习和讨论进步报刊上的文章,还阅读《西行漫记》和红军长征中的英勇事迹,一种伟大的思想在我们心中萌芽。

那年寒假,我们在校方支持下,为城里辍学的穷苦孩子办学习班,免费给他们提供书籍和文具,教他们学文化,参加的孩子很多。我担任了算术老师,由一个学生一跃而成为了小老师。站上了讲台,看着学生们渴望求知的眼睛,认真听课的姿态,我也格外认真,越讲越起劲。学习班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当年的《奉化日报》专门作了报道,并表扬了我们。

我们还下乡演出宣传抗日。奉化乡下很多庙宇都设有戏台,原是在干旱的时候唱戏祭神求雨用的。由于常年闲置不用,正好为我们所用。十多位同学组织了流动宣传队,唱救亡歌曲,演抗战话剧,激励村民们的爱国热情。奉化多山多河也多桥,桥头往往是村民们集聚的场地。我们就去那里宣传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关头,控诉日本鬼子杀害中国人民的罪行,然后开展募捐。其实当时村民们的生活大多很困难,但意想不到的是,贫民百姓在我们的感召下,纷纷拿出用布包着的钱,送到我们手中。还有一次经历使我记忆犹新。我们几个同学到一个位于深山里的苗村。苗民住的是高脚屋,穿的是老布衣,勤劳而善良。当他们明白我们是为抗日而来募捐,纷纷解囊捐钱。经过几次下乡宣传和募捐,我们感受到:要唤醒工农就必须同心协力干!

那年寒假,我们还去了莼湖、西逢、铜礁三个海边的渔村,距离我们的学校有七八十里山路,还要翻过一个叫做野猪蹄岭的高山。西逢、铜礁的村民大多是渔民,远离城镇,消息闭塞,我们就反复地宣讲,让他们提高觉悟,明白抗日的道理。

我们白天外出演讲,晚上回来座谈,又累又冷,有几个同学病了。王冶同学高烧不退,大家不知所措,我日夜守护在王冶身旁,直到他母亲从宁波赶来,我们才放心。

这次下乡是历次出行中最艰难的远行,我们经受了磨练,受到了教育,开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使我深受感动,署名“黑边”写了学习红军长征精神的文章,刊登在蓝瑛所编的《奉化半月刊》上,吸引了很多同学观看,连几位老师也赞扬我们的行动。1939年,蓝瑛离开奉化去投奔新四军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现在看了他的《七十年耕耘文集》,勾起我对那段经历的回忆。我把它呈现给今天的青年,如今我们的民族虽然早已摆脱了遭受侵略压迫的苦难年代,但我们还应以更加高涨的热情,来建设一个全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

上一篇:惜别军营下一篇:迎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