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期●时事纵横●

努力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全国两会热点扫描

作者:江楠贝


相聚春天里,筑梦新征程。京城三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隆重召开,这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举行的重要会议。五千余代表委员肩负重任、履职尽责、共商国是,擘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蓝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十三五”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GDP)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完成消除绝对贫困艰巨任务,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报告》提出,做好今年工作,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代表、委员们在审议报告时认为,今年GDP增速为6%以上,彰显了中国的信心和制度优势。众所周知,去年因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多数国家至今还无起色甚至继续下滑,而中国的疫情防控率先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也较快复苏,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报告》披露GDP增幅为2.3%)。这正是今年在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基础上,科学设立“6%以上”目标的坚实底气所在。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实力、有底气实现今年的发展目标任务。”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代表说,从今年一二月份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的走势,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从第一产业(农业)看,如果不发生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可以实现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全国基本口粮可以实现自给。从第二产业(工业)看,经过多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传统制造业正在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优势日益凸显,前景可期。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委员认为,我国具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不断完善的宏观调控、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韧性十足。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委员表示,要以创新为驱动,注重协调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要注重畅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消除在产业升级和要素配置中存在的障碍。应该重视数字经济优势,发挥数据这一新要素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提高发展质量。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代表说:“从全国层面看,粮食已保持17连丰,最近6年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连续多年超过国际通用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他还表示,水稻、小麦这两种最基本的口粮,我国完全自主选育品种,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只有3%左右。“我们的粮食安全完全能保证,我们完全能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增进民生福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十四五”纲要在主要指标设置上,民生福祉类指标数量最多。20个主要指标中有7个是民生福祉类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覆盖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各民生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委员认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就业须作为优先战略实施。要扩大就业容量,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他还说,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需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这要求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问题:“建议高考和考研改变‘唯分数论’,引入多元评价”“建议开展中小学体育‘晒课表’活动”“建议从源头上整治‘超级中学’,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他们的真知灼见,切入点虽不同,但大家达成一点共识:教育的评价指挥棒必须回归育人。教育真正要教给孩子的,不是对付高考的能力,而是要有能力、有勇气在人生的大考中交出精彩答卷。“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有着40年高中教育经验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委员通道”上的一番肺腑之言直击人心。
  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认为,必须深入变革教育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的正向功能。他说:“教育评价要更重视过程性评价。比如,可以稳步推行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全面评价模式,逐步降低考试量化分数在评价中的比重,减轻考试结果的重要度,仅将考试分数作为学科知识方面的评价指标;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质性评价,将学生在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同样列为重要评价指标,体现评价整体观。”
  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谢京委员认为,“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讲到了老百姓心坎上。”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代表表示:“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乡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重点和关键。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委员说:“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需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着眼政策导向、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科研攻关等领域,推广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预防关口前移。”
  “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四川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张力委员建议,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相关部门应尽快推动相关工作,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给予税收支持、资金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说,预计“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纲要回应社会关切,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要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多措并举扩大养老机构床位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

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我国胜利完成脱贫攻坚艰巨任务,鼓舞人心,举世赞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深度衔接。2月25日,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整体改组而来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2021年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在网民投票选出的十个最关心的两会热词中,“乡村振兴”位列第三。
  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降初代表介绍,截至2020年底,四川省共有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7.77万户25.59万人,全部落实了帮扶措施。接下来,将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对此,需要做到“三个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分必要。”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炳峰代表认为,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收入来源还不稳定,产业发展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面比较薄弱。要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委员认为,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要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他认为,要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通过优化医疗、子女就学等公共服务,吸引更多人员返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是关键一招。”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代表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内在一致性,要多维度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使“后扶贫时代”的工作事半功倍。他建议,应首先做好思想观念的有效衔接,尤其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思想建设,推动农民群众实现由“被动扶”向“主动兴”的转型。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委员分析,相较于城市,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乡村产业不发达、经济业态相对单一,导致农民致富路径过窄;农村宜居环境和生活便利条件整体偏差,会影响未来发展的成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这些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补齐的短板。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尹成杰认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要的是坚持“四个优先”,即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要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认真落实5年过渡期政策,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并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爱国者治港”原则须坚决落实

这次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高票通过的《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非常及时,完全必要。出席全国两会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分别发表声明,表示坚决拥护和全力支持。声明指出,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是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的必然要求,是堵塞香港特区现行选举制度漏洞、维护政权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落实行政主导体制、确保特区有效管治的必要之举,是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治本之策。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她和特区政府完全尊重中央对完善选举制度的主导权。特区政府会全面配合,通过本地立法切实执行完善措施,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她说,要求治港人士是爱国者乃理所当然。“爱国者治港”是成功贯彻落实“一国两制”的必然和必要条件,不容含糊。治港人士除了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官员外,也包括立法机关议员、司法机关法官、地区非政权性组织的区议会议员,以及公务员。
  “反中乱港分子之所以能兴风作浪、坐大成势,其中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香港尚未真正形成稳固的‘爱国者治港’局面。”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叶刘淑仪说,正因为特区选举制度不完善,反对派才有机会占据议席,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必须完善选举制度,确保香港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港者手中。
  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发表文章表示,全面支持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爱国者治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近年香港的乱象清楚证明,特区现行的选举制度机制存在明显的漏洞和缺陷,甚至可让叛国者进入宪制权力之内。他认为,只有优化特区选举制度,确保“爱国者治港”,方能确保在港依法施政和有效治理,香港各种深层次问题才有望真正解决。
  人们普遍相信,继制定香港国安法后,对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作出决定,香港的局面将进一步由乱变治,重回发展兴盛之路,这颗“东方之珠”将再放光芒。
一个春天的约定,一张新征程的蓝图。事关全国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规划已展开,让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锐意开拓进取,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