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期●文化战士天地●

“共产党的好演员”张瑞芳

作者:张 涟


新年伊始,我约著名话剧影视表演艺术家任广智、热心公益事业的许顺华等朋友再聚首,共同追忆张瑞芳老师,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

瑞芳老师是解放后上海电影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担任过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长,还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奖,为人民电影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令人敬佩的是,她将自己奋斗的动力归结于受先辈们的影响。
  瑞芳老师曾对我们讲:影响她一生的人不少,而母亲廉维对她的影响最深刻。她父亲去世时,家里有6个孩子,最大的才14岁,后来小妹小弟也患病相继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母亲十分悲痛。坚强的母亲强忍悲伤,在党组织的关怀下积极生活,多次将家中衣物和金银首饰变卖后捐助给八路军,在北京的家一度也成为党组织的活动点。1937年母亲经黄敬同志介绍加入共产党。当三个女儿奔赴抗战前线后几个月,母亲也紧随其后投入抗日斗争。1939年在涞水县遭土匪伏击,母亲被土匪毒打致双眼出血。幸得八路军部队及时赶到,母亲被救出来,后来到了延安。
  1945年10月,张瑞芳接到通知,来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母亲,看到母亲苍老的面容,她伤心地哭着说:“娘啊!我快认不出你了!”母亲拥抱着她却笑着说:“娘见到你就放心了!”母亲这次秘密来重庆,是与大儿子见面,将他引荐给周恩来副主席,在顺利完成使命后,母亲又返回延安。全国解放后,母亲在商业部担任干休所所长,1960年7月因病逝世,落葬在八宝山烈士陵园,周恩来总理专门题写了“廉维同志之墓”的墓碑。晚年的张瑞芳,多次怀着崇敬的心情说:“我娘很了不起!1943年周恩来去延安参加整风时,曾和我娘亲切长谈过。回到重庆对我说,你们的母亲吃了很多苦,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英雄。我们兄妹听了都很感动。母亲曾给了我们庇护和温暖,母亲对我们的影响是终生难忘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张瑞芳也不忘对她有着深刻影响的朋友。她将著名艺术家崔嵬视为艺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1937年4月,崔嵬和她一起排演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没有剧本,崔嵬只是将剧情扼要地和她讲了一下,帮她简单分析了表演技巧对于人物塑造的关系,她便领会了。记不清演了多少次,每次演出总是群情振奋,现场的人都激动地喊着“打倒日本鬼子”的口号。崔嵬还指导她演过《黎明》等戏。她对崔嵬的敬佩是发自内心的,她说,跟着崔嵬学到了不少知识。崔嵬领导过群众反“扫荡”等抗日活动,还在延安鲁艺工作过。全国解放后,崔嵬曾被任命为中南局行政委员会文化局长,而他却弃官不做,甘当一名普通演员。他因饰演电影《红旗谱》主角朱老忠,荣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也是被文化部誉为22位优秀电影演员之一。崔嵬写过电影文学剧本,导演了《青春之歌》等著名电影。瑞芳老师认为:“崔嵬是一位真正的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当然,伟人周恩来对她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她曾说:“我们不能忘记周总理,这不仅因为中国电影发展与他有关,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演艺之路每一个进步都得到他的教诲。”上世纪30年代,张瑞芳三姐妹参加了北平学生战地移动剧团,后来她们姐妹及不少人都去了延安。在党组织安排下,张瑞芳只身来到重庆。刚到重庆,她就在抗日话剧《全民总动员》中扮演一个卖烟女,她的演出朴素动人。在重庆戏剧节展演期间,她在《棠棣之花》等6部话剧中担任主演,引起了舆论和观众的很好反响。1938年12月,她经中共川东特委组织部部长杨述介绍加入共产党。周恩来亲自找她谈话,勉励她做一个共产党的好演员。
  1942年4月3日,话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剧院公演,周恩来等南方局领导也前来观看。张瑞芳在剧中扮演屈原的学生婵娟。她将婵娟捍卫真理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情真意切,充沛的爱国激情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抗日激情。郭沫若特地写诗赞扬她:“凭空降谪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话剧《屈原》成了张瑞芳的成名作。
  在演出之余,她也很向往延安。一天,她向周副主席表示希望去延安。周副主席亲切地对她说:“这里也是战场,也需要我们勇敢地投入战斗!”1946年,经组织决定,她和金山被派往东北,接管日本人留下的映画株式会社(后改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作基地。她作为特约演员,参与拍摄了《松花江上》等电影,开始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辛勤耕耘。1949年,她被抽调到开国大典新闻处担任联络秘书,亲身经历新中国诞生的盛况,她感到心潮澎湃,想转行去搞统战工作。有一次,周总理从国外访问归来,她见到总理,将想法告诉总理时,总理笑了笑问她:“怎么?动摇了?”面对总理的问话,她有些不好意思,总理说:“我这次到苏联去,才发现电影的力量,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电影对群众影响最大,你去搞电影吧!”总理的信任,让她感动,但又担心工农兵形象演不好。总理鼓励她:“不要怕,现在向他们(工农兵)学习,一定能演好!”总理对她说:“你要做党的好演员!”她想起自己入党时,总理也讲过同样的话,时代变了,总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点没有变。就这样,坐着南下的列车,她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
  一到上海,她就参加了电影《南征北战》的拍摄,为塑造好剧中游击队长赵玉敏,她随剧组赴山东临沂老区,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跟着摄制组在农村整整拍摄八个月。为了演好电影《三年》中纱厂女工赵秀妹,她又深入纱厂和工人们生活了一段时间。两部电影公映后,受到观众普遍好评。周总理见到她高兴地说:“两部电影我都看了,应该说都有点样子了,我看不错,要继续努力!”总理的话,既是肯定,更是鼓励,坚定了她走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1961年她拍电影《李双双》,随剧组一行来到河南林县体验生活,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剧组成员和当地农民一样,吃面糊、喝南瓜汤,跟着老乡一起出工学挑粪、翻地、推碾等农活。深入生活创作的电影《李双双》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一举拿下四项奖,张瑞芳荣获最佳女演员奖。周总理夸赞她演得好,很有生活气息!郭沫若欣喜之余又一次写诗赞她:“天衣无缝气轩昂,整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姐妹,人人竞学李双双。”当荣誉和鲜花向她涌来时,瑞芳老师冷静地说:“任何荣誉都是集体的。”

2007年在苏州举行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她在获得电影终身成就奖时感慨地说:“很多人都应该来领这个奖,可是他们都不在了,像赵丹、石挥、上官云珠、严凤英等等,他们那么有才华,一生对艺术、对电影作出那么大贡献,可是再没有机会发给他们任何奖项了!我就把这个奖看成是对我们老一代艺术家的安慰吧!”说完,她向观众深深地鞠躬。
  披肝沥胆、虚怀若谷,是瑞芳老师的为人性格。她的丈夫、著名编剧严励,是新四军老战士,曾和他人合作创作了《飞刀华》 《难忘的战斗》等电影文学剧本。夫妇俩在生活上很朴素,一家人住在上海淮海公寓沿街辅楼三楼,很吵闹,房子不大,只有80多平方米。房间里陈设简单,橱柜里曾堆满各种奖状、奖杯、名人题字等(瑞芳老师生前已捐给上海历史博物馆)。辅楼没有电梯,她腿脚不好,组织上多次提出给她换一下环境,都被她婉言谢绝。她觉得还有很多困难群众的住房急需解决。她对普通群众充满了深厚的情感。2006年,她在河南深入生活时结识的妇女队长刘凤仙来沪,她热情邀请刘凤仙到她家作客,一对老姐妹有说不完的话,谈起当年那段艰苦日子,她俩都禁不住哭了。刘凤仙告诉她:“电影《李双双》在我们那儿多次放映,乡亲们都说你演得好,是我们农民的演员。”瑞芳老师听了兴奋地说:“这话中!你们记住了李双双,而不是张瑞芳,这是我最高兴的。”
  爱人者,人恒爱之。悠悠岁月,没有磨灭她真诚待人的个性,赵丹、孙道临、仲星火、孙景璐等著名演员谈起她,都翘起大拇指夸她。任广智老师回忆:“我家和瑞芳老师家住得近,两家常有来往;她是我的前辈,她对我的关心是难忘的。她得知我妻子生病后,宽慰我,还介绍好药、推荐名医,想尽办法关心我家人的情况,还要我不要做饭了,到她家吃饭。当我妻子病逝后,瑞芳老师和严励老师还与我一起去旅游散心,一路上对我关怀备至。她和严励老师的亲切关怀,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一段困难时光。”
  任老师的深情追忆,也使我想起了一些难忘的事情。粉碎“四人帮”后,上海电影演员剧团重新恢复,瑞芳老师担任团长,剧团临时在大木桥路(原江南电影制片厂旧址)活动,这地方条件很差,瑞芳老师和书记铁牛,副团长孙道临、秦怡等满怀信心,团结大家一起干,组织演出、接受拍摄任务。新招的一批电影演员张瑜、郭凯敏等人,正是从这里起步。我因常去看他们排演话剧而认识了瑞芳老师。上世纪80年代,我和上海市演讲学研究会会长刘德强教授、秘书长查声根老师上门拜访她,邀请她担任演讲学研究会顾问,那时虽然她已担任了繁重的领导工作,但是在我们恳请下,还是答应了我们的邀请,也与我们座谈讨论了几次。
  1999年,与她相守近半个世纪的丈夫严励去世。翌年,已82岁的瑞芳老师,拿出她毕生的积蓄,加上亲家母教育家顾毓青等的筹款,在市区虹桥路办起了一所养老院。她给养老院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爱晚亭”。她像关心她一生钟爱的话剧、电影一样,关心着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然有桑榆未晚的心态。虽然,她还有不少社会活动,但是,每周她都会抽出时间去“爱晚亭”,和老人们唱唱歌、聊聊天。她就像电影《李双双》主题歌唱的那样“大公无私好风格,联系群众思想好”。2012年6月28日,瑞芳老师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临终前,她放心不下两件事:一件是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一件是她和顾毓青老人创办的养老院。
  深深怀念您——瑞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