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期●老区采风●

外婆坑民族村旧貌换新颜

作者:陈伯和

浙江省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支书林金仁带领外婆坑村发展红色旅游,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路,使一个贫困落后的经济薄弱村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0060元,这一年外婆坑村被评为绍兴市文明村、卫生村、环境整治示范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浙江省科普示范村。林金仁也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接见。
  弘扬革命老区精神激情改变山区面貌
  外婆坑村位于新昌县西南42公里外,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县交界。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30余人从磐安县入外婆坑,在林宝福家墙上刷写宣传标语:红军是为了工农谋利益!解放战争中浙东游击纵队在回山会师,嵊新东工委三五支队(游击队)从1948年开始就在这崇山峻岭中活动。村周围岩山环抱,一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全村158户,村民531人,山地面积6500亩,茶园面积1500亩。山区还散居着白族、苗族、傣族等10个少数民族。以前的外婆坑非常贫困,是新昌县有名的贫困村。当时流传着几句俗话:有囡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的六谷羹,缺钱缺粮缺姑娘。
  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上任后,立志要改变家乡的旧貌。在他的带领下,从20世纪90年代起,外婆坑村人团结一心,埋头苦干,率先在全村修了两条路,一条是“打石路”,一条是“五岗路”。五岗路可通镜岭镇,是条12.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翻过五个山岗。而“打石路”是在陡峭的岩石壁上凿出的20米宽、60米长的“鸡肠道”,一面倚着峭壁,一面临着溪坑。修路之困难可想而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尝尽了肩扛手提爬山过岭的苦头,天天盼着修一条路。1991年村支书提议建一条环山公路,初步测算:建这条1.4公里的路,需架桥8座,溪流改坑一处,工程总投资16万元。为了筹集资金,他一年里跑了82趟县城,踏破了三双解放鞋。这份真诚感动了县里有关部门,工程技术人员来测量,光测绘费就免了一万元。他又通过私人关系向建材点赊了20吨水泥,才使工程进展到外坞村。正在这时,省长沈祖伦来外婆坑视察,看到这高山峻岭开凿公路太艰难,劝说:“老林,这个工程太大,是不是缓一缓。”林金仁拍着胸脯说:“沈省长,你给我5万元,我保证60天内把路劈通。”资金到位后,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加班加点地干,终于在60天就打通了。第61天沈省长来外婆坑拍着林金仁的肩膀说:“老林,你们外婆坑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很感动,我今后对这里像外婆一样亲,经常会来。”之后,沈省长七上外婆坑,帮助这里改变了面貌。
  发展有机茶   走科技致富路
  外婆坑人抓住高山云雾多,有利发展名茶生产的特点,狠抓茶园良种化,引进良种茶苗万株,良种化率名列全县前茅。其次抓炒制集中化管理,并建立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实现统一采摘、统一炒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茶叶人均收入已达到5200元,带动全镇发展茶叶8000亩,年产值1500万元,带动农户1510户,农户每户增加收入1000元。现在外婆坑龙井茶远销国外,有机茶合作社被浙江省评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社”。
  通过多年的努力,外婆坑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外婆坑家家装了电话,户户用上燃气、自来水,90%的农户有摩托车,19户有轿车,还有42户人家在宁波、新昌城里买起了房子。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已先后投资了260多万,新建完善了党支部活动室、老年活动室、资料阅览室、民族文化室、多功能活动室与文化中心。2009年,该村成功申请了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
  为大力发展旅游,2010年又进行古村落保护和公园建设,新建了3个凉亭和2000米长的休闲道、牌坊、路廊、古董室、停车场等。2010年5月正式迎接游客,不到一年累计已有游客5万多人次,营业收入100多万元。从上海、杭州、大佛寺、穿岩十九峰、外婆坑民族村农家乐形成旅游一条线。该村计划再投资1000多万元,全面进行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建设可容纳200多人的住宿点,打造“江南民族第一村”的旅游品牌,创建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点,使之成为省内外知名的乡村度假和红色旅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