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子上高中时,有一次他问我要50元钱,说是要为班上一名同学更换手机助一臂之力,我当时拒绝了。没多久,儿子另一名同学的父亲得了重病,班级组织捐款,儿子又问我要50元,我毫不犹豫地给了他100元,并说另50元算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
儿子不解地问:“上次我也是想帮助同学,结果你一毛不拔,这次为什么给我双倍的钱?”我笑着说:“送人家50元还是100元,说到底都是小善。”儿子来劲了:“对呵,勿以善小而不为嘛!”我则耐心地说:“行善确实不分大小,但应分轻重缓急,最好的小善应该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你的同学为了追求更新的功能而更换手机,属于锦上添花;而另一位同学家境贫寒,父亲却得了重病,100元就是雪中送炭了。”儿子这才一个劲地点头。
送儿子上大学时,在火车站的“迎新接待站”,儿子的许多师哥师姐们身穿志愿者的服装,给新生及其家长们提运行李、联系住宿、介绍情况,儿子为此深受感染,觉得师哥师姐们在做的就是一种雪中送炭的善行。翌年暑天,儿子主动报名参加了大学“迎新志愿者”活动。在晚上跟我们的视频聊天中,儿子的脸上仍荡漾着白天为新生服务的愉悦,令我和妻子非常欣慰。而当给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时,我主动提出将儿子的当月“月供”提高200元,没料儿子坚决不要,说捐款的钱他可以从买衣服的“专项费用”中省出来,还说穿衣服没必要锦上添花,说得我妻子都笑了起来。看样子,善的观念已经植入儿子的心田。
其实在生活中,我和妻子也特别注重雪中送炭。比如,在公交车上,只要是老年人、残疾人或孕妇和小孩,我们都会主动让座。面对街头的行乞者,只要判断出是真正的可怜人,我们总要表达五元或十元的心意;而对那些一看就是行骗或者根本不值得同情的所谓乞丐,我们是不会有所表示的。对于向外借钱,我和妻子也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救急”是第一位的。亲戚中有人生了大病,急着用钱,我和妻子常常会主动借钱给他们;而有一回同事要借1万元炒股,并说要付很高的利息,我则婉言拒绝了。回家后,妻子夸我做得对,说借钱让人发财的事,不干也罢。
前不久,我们一家三口观看了荧屏上一个老板高调行善的专题节目。妻子说这个老板是行大善,儿子则认为与比尔·盖茨相比,他行的只是小善。而我则认为无论大善小善,这个老板的善意都应得到认可,遗憾的就是这个老板在行善时,没分清“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区别,那些排着长队来领红包的人中,全部都是值得同情的人吗?妻儿最后都同意了我的观点:雪中送炭才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