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期●缅怀篇●

难忘岁月 不朽丰碑

——追忆台州革命斗争中的三位共产党员

作者: 郑普顺 张善相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值此之际,不禁怀念一批老共产党员。他们奋斗在台州大地上,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战斗不息。

全国内战爆发后,浙东共产党组织与中共华中分局的联系变得十分困难。1946年1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浙东党组织改由中共中央上海分局领导。
  为了加强对浙东工作的领导,1947年1月,中共上海分局主持召开了浙东工作会议,即“上海会议”。会上宣布成立中共浙东工作委员会,同时作出一项重要决策,即把浙东党组织工作重心转移到台属地区,并作为浙东革命游击战争的中心点、出发点和立足点。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台属工作委员会”,将嵊(县)、新(昌)、奉(化)地区划归台属工委领导,调嵊新奉特派员邵明任台属工委书记。
  邵明是鄞州人。2月下旬,邵明就任台属工委书记。在浙东工委的领导下,三四月间,台属地区的宁海、三门、临海党组织先后动员了十多名党员骨干分子到临海大石,以打猎为名组织武工队,活动于大石山区。
  武工队在大石的活动,引起国民党临海地方当局的警觉,并派武装部队来“清剿”,党组织遭到破坏。邵明面对武工队在大石、双港立足已较为困难的现实,决定到南田组建武装。
  南田是台州沿海的一个大岛,活动着一支由周象银领导的武装。周象银在抗战时曾任国民党三门县自卫队分队长,因不满国民党统治而辞职,后结识了地下党员董方红,逐渐向共产党组织靠拢。1946年12月,周象银找到当时任中共嵊新奉特派员的邵明,表示愿意搞些枪支,组织武装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三五支队。
  1947年9月,邵明到三门后,装扮成商人,前往南田岛与周象银会面。邵明向周象银详细了解南田岛上国民党武装和地方武装情况,初步商量收编国民党南田区自卫队武器的计划。
  邵明自南田返回三门后,准备缴枪事宜。他派人密切注意邻近地区国民党武装的动态,将原来留在双港的王阿法、王蔚青、陶秀贤等骨干集中到枫坑。同时,台属工委决定把亭旁山区作为部队以后的立足点,并要求三门、宁海两县党组织先做好发动工作,为以后部队的活动做好准备。
  10月中旬,周象银派董方红、周象花等驾小木船到枫坑,趁天黑将邵明、王阿法等5人接到南田岛,然后与周象银等10余人会合,具体研究缴枪计划。22日晚,邵明、周象银率部队在国民党南田区署所在地樊岙镇附近的南弄堂村隐蔽,准备次日行动。第二天,正逢樊岙市日,前去缴枪的武装人员化装成赶集卖柴、买菜的群众,把武器藏在柴担中,陆续到达区署门口,王阿法、周象花等人趁区署人员午休时,突然发起攻击。国民党自卫队员毫无戒备,全部被俘,区长戴家恩逃跑时被击毙。此次行动,共缴获轻机枪1挺、冲锋枪2支、步枪19支和一部分子弹。台属党组织以缴获的枪械为基础,组建起自己的革命武装,称“铁流部队”。
  “南田缴枪”和“铁流部队”的建立,标志着台属工委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队伍的诞生,台属革命武装正式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第二大队,周象银任大队长,邵明任政委。2月12日,“铁流部队”从王爱山冈永乐寺出发,直插桑洲,在地方党组织配合下,未经战斗就进入国民党警察所,收缴所内全部武器,警察所所长逃窜,3名警察被俘。接着,收缴了塔林乡公所和地主家的武器。桑洲警察所被摧毁后,国民党宁海县政府不敢在这一带重设据点,这不仅为台属工委及其领导的革命武装在宁海西部开展活动,也为打通临(海)、天(台)、三(门)通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3月11日,台属工委书记邵明率“铁流部队”开赴四明山,途经天台、新昌两县边界,遭到国民党天台县自卫大队袭击。部队冲出包围,决定放弃去四明山的计划,改北上为南下,到黄岩西乡与浙南括苍支队会合。4月2日,邵明率“铁流部队”下大雷山,在临海白水洋渡过永安溪翻越括苍山主峰,于4日到达黄岩最西端的里岙村。7日,“铁流部队”顺利到达黄岩圣堂村,与同日到达的由括苍支队副支队长徐寿考、第二中队政治指导员万文达率领的第二中队胜利会师。
  新中国成立后,邵明历任中共台州地委副书记、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他到上海任职后,凡台州有人到上海找他帮助解决工作生产中的困难,他均鼎力相助。邵明于2006年2月逝世。

王槐秋,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1934年到温岭气象测候站工作,和梁跃南、叶亮一起从事地下党组织活动,发起组建“温岭县青年战时服务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元旦,青战团组织各区乡分队700多人汇集太平镇。队伍由王槐秋率领,走上街头,高举“温岭青战团”门旗和抗日横幅,向城乡群众宣传,要求收回解散青战团的口号。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一整套的“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具体政策,向八路军发动军事进攻,全国形势急剧变化,青战团被迫解散,党的活动转入地下。此时,王槐秋惟一合法身份就是温岭文化消费合作社“老板”。
  1940年1月,由于受到国民党特务的跟踪,王槐秋转移去黄岩西乡工作,来到上郑乡直坑猫狸雷村。村里只有8户人家,村民靠种番薯挖野菜充饥,生活非常困难。王槐秋以办学为名,住在林继法家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并发展林继法为中共党员。
  1940年秋,化名老赵的王槐秋,由括雁工委负责人牟维源和杨秀堂介绍住进地下交通员辛加魁家,在后门山上搭了一间茅棚。从村上攀上羊肠小道,穿过竹棚,经过一人多高的杂草夹道,再插进杂林丛中,便找到位于三条坑的茅棚。屋内用石块垫上木板当作眠床,几块石头一垒当作炉灶,王槐秋就隐蔽在那里。在黄岩西乡的这段日子里,连番薯丝都吃不饱,王槐秋的体质明显下降。加上蚊叮虫咬,双脚溃烂,药物缺乏,以至烂得不能走动。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在桐树坑三条坑里坚持到1942年11月才离开。
  1942年秋冬间,浙东抗日部队初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急需干部。中共浙东区党委指示台属党的领导人和暴露了的干部、党员,以及愿意抗日的群众,分期分批撤退到四明山从事武装斗争。台属党组织的撤退工作,椒江以南温(岭)、黄(岩)、乐(清)、仙(居)、玉(环)五县由王槐秋负责。撤退工作部署就绪以后,由鲁冰伴送王槐秋上四明山。他在抗日前线,战斗到抗战胜利。
  中共为了和平团结,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协议,忍痛让出革命先烈用鲜血创建的包括四明山在内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撤至苏中整编,王槐秋受命留在浙江坚持地下斗争。王槐秋以长期积累的对敌斗争经验,同敌人周旋后脱离险境,转移到台州山区发动和领导武装,直到和台工委同志一起攻击天台,配合解放军解放了全台州。
  新中国成立后,王槐秋离开台州,先后在杭州市、浙江省、沈阳市等工业和科技战线默默耕耘,辛勤工作,为航天工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他于1997年8月26日逝世。

张任伟,象山丹城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从此一生军旅生涯。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都战斗在前线,从南方到北方,又从北方到南方,从海上到陆地,四明山、天台山、会稽山都留下他的脚印。
  1947年,在上海召开浙东工作会议上,决定台属地区作为浙东开展游击战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上海会议后,张任伟作为浙东军事干部到宁海白岭根村(归属台州地区)举行台属工作会议,重点放在临海大石。会后,张任伟立即带地下党员杨民奎、鲁华等人,通过三门金甘村金贤益关系,在芦田山组织小型战斗武工队。张任伟与鲁华到大石,通过地下党员林山找到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岭下乡乡长、秘密身份是共产党支部书记的金鹤鸣。金鹤鸣又派乡自卫队金时法为向导,陪张任伟装扮成山民,在玉峰山、荷山等地勘察地形,为打游击做准备。浙东工委书记刘清扬、台属工委书记邵明等人到大石后,在徐坑举行第一次临海中心县委会议,研究了筹建武装等问题,决定从三门、临海、新昌等地抽调一批骨干,集中到大石开办军事训练班,由张任伟做教官,既讲革命形势,又传军事知识,训练武工队员50多名,为台属工委建立武装打下了基础。
  1948年8月,张任伟随中共浙东临委书记张瑞昌一起,率浙东“机动部队”(原为钢铁部队)进入台属地区,与台属的“铁流部队”合编为“浙东游击第四支队”,在台属地区打了许多胜仗。1949年2月10日,是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建立之后第一次攻城战斗。事先,张任伟在宁海山洋基地接见天台青年学生汤圣贤、孙新方两人时,要求他们以合法身份摸清城内的敌情,搞一张城区地图。汤、孙两人从天台县志书中找到一张城区图,把了解的情况标在图上。春节期间,浙东部队集中东阳尖山演习攻城训练时,又有侦察参谋蒋杰到天台城,把汤圣贤、孙新方两人和十多位熟悉天台城内情况的青年一起带到尖山,张任伟把他们安排在一处较隐蔽的地方住下,详细制订攻城方案。2月10日攻城时,10位青年分头当向导,因此夺城战斗只花了两个小时,歼敌3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7挺、步枪318支、短枪40支,以及手榴弹、子弹等大量军用物资。
  1949年2月17日,张任伟率“机动部队”解放三门县。这次战斗是攻打县城海游镇和重镇亭旁镇同时进行的,也是事先对敌情摸得非常清楚,包括各地驻兵、各主要机关进出门口位置和门板牢固程度都了如指掌。因此,仅用半个小时就拿下两镇。当天下午在海游镇召开群众大会,纵队司令及浙东行署专员马青宣布三门县人民政府成立,俞圣棋任县长,梅法烈任副县长。三门县成为浙江全省第一个解放的县城。
新中国成立后,张任伟先后任宁波军分区参谋长、浙江省军区司令部和南京军区司令部管理局长等职,2000年2月27日在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