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期●青少年绿洲●

抗战大军中的苏中宝应儿童团

作者:张爱东



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过电影《小小新四军》,讲述了抗战期间苏中水乡几个孩子与日军和汉奸巧妙周旋,成功地把一批上海地下党援助新四军的药品送到目的地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发生在抗战时期苏中根据地所在地宝应县。
  1944年3月,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苏中军区先后迁入宝应安丰、射阳湖等地。当时,苏中区党委驻地太晋乡的儿童团活动非常活跃,有团员近300名。儿童团每个人都有标志:胸前统一别着儿童团标识,头上统一戴六角斗篷,颈围白毛巾,部分年龄大点的团员还佩带大刀。“长”字号的团员按职别佩戴有绸缎的值星带、红袖章、帆布挎包,脚穿麻草鞋,颇像“正规军”。他们第一次活动是上街宣传,反对使用伪币。跳秧歌舞、唱革命歌曲,是儿童团普遍开展的活动。每当区里、乡里召开大会,他们都去跳秧歌、唱革命歌曲。曲调都是民俗小调,换上了新词,如《四季游春》的词改为“春天到了万物皆发青,来了新四军救我们老百姓,成立了新政府,大家能翻身……”这些小调学起来容易,唱的人越来越多,对传播革命思想起了一定作用。
  1944年,区里的干部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在庄头、桥头站岗放哨,协助乡村干部送通知、搞参军宣传等。这年秋后,乡里发动群众搞“二五减租”,儿童团帮助搞宣传,受到群众的欢迎。儿童团在斗争大王庄地主时,唱“骂白老虎”歌、喊口号很积极。在敌情紧张时,儿童团在区、乡政府的领导下,还积极参加站岗放哨、检查来往行人等活动。
  1944年秋的一天晚上,13岁就担任宝应獐狮荡乡马三村儿童团长的石长松组织了一次“打狗”行动。石长松对身边的儿童团员说:“我们要打狗,打伪保长家的狗。这条狗太可恶了,平时常咬伤人。”有天夜里,区队和乡基干民兵队上庄,这条狗“汪汪”乱叫,惊动了敌人,使得对敌行动未能成功。儿童团员们一听说打伪保长家的狗,都来劲了。他们趁着朦胧月色,刚靠近伪保长家,那条狗便窜了出来,拼命狂叫。石长松手持红缨枪,弓身向前。狗向他扑来。石长松用红缨枪连捅几枪,那狗哀嚎了几声,倒在地上不动了。伪保长叫骂着跑出来要揍人,借着月色一看,几个孩子个个手执红缨枪,精神抖擞,知道是村里的儿童团,就灰溜溜地缩回家去了。1944年冬,村里十几个儿童团员分成3个组,分别到南大桥、北桥头、西河口站岗放哨。石长松挑了最紧要的关口——南大桥。他和另一名儿童团员装作悠闲自在,可眼睛一直机警地盯着路口。从新六方向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一身农民打扮,是时任宝应县县长张遗。石长松非常机警地盘问,直到乡长来了以后才知道是张县长。张遗连连夸赞说:“好,好,有警惕性这么高的儿童团,什么坏人也钻不了空子。”
  《苏中报》社所在地射南崔庄附近,有西桥、南洋3个自然村庄。当地农民都愿意帮助报社办事。年仅12岁的儿童团员崔如忠经常跟着送报的父亲到报社去,也主动帮报社做些杂事,如拿饭、送稿、送报等。有时,崔如忠随父亲将报纸送往吉家舍的苏中军区司令部、油坊头的苏中行政公署,还有竹墩、水泗林上、落潮堡、安丰新舍、曹甸李沟等地。后来,他也能单独送报了。村庄里、芦荡边、田埂上、沟渠旁时常能看到他矮小的身影。部队领导夸奖崔如忠是“革命的小通信员”。
在抗日战争时期,宝应县各乡、村儿童团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行列之中,有的儿童团员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