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期●专 稿●

异峰突起的“逆行者”

——记上海交大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向隆万

作者:汪澜


回首上海交大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创建十年走过的历程,向隆万教授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有年轻学者称程兆奇和向隆万是“中心”的两根“擎天柱”:程教授作为研究中心主任,无疑是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向教授则是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之子,是“中心”创立的推动者,也是“中心”对外交流和宣传的使者。“中心”建立以来,他俩的配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2021年2月4日,立春的第二天。上午十时左右,“中心”微信群里,程兆奇教授上传了一则向隆万老师手书的调寄《千秋岁引》 词,大家方知今天是向老师的八十周岁生日,群里立时热闹了起来,天南海北的同道和朋友们纷纷留言表达祝贺。程教授不无遗憾地说:若不是因为疫情,真应该做个仪式庆贺一下。向老师说:写这首“打油词”正是为了“表达感慨和感谢”。向隆万的《千秋岁引》 全文如下:
  “挚友家人,同歌寿曲,耄耋之年始今日。回眸此生何幸运,沧桑巨变俱亲历。换人间、经风雨、随家国。??避倭湘南匆隐匿,负笈泰西奋求习,三尺讲坛纸和笔。微分积分常伴我,晚年史迹从头觅。步先慈、溯真相、颂勋绩。”

  向隆万教授的八十人生,虽没有经历父亲向哲濬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但同样丰富而精彩。词的后半部分,寥寥数笔,勾勒出他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避倭湘南匆隐匿”,说的是他的童年。1941年2月,向隆万出生在日本侵华的血腥岁月。出生不久,母亲带着他和姐姐辗转去湖南老家避难。1946年2月他随母回到上海时,父亲已经接受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的任命去了东京。那时向隆万刚满5岁。父亲这一去就是两年多,等到圆满完成任务回到祖国时,国内的时局正在发生改天换地的变化。他曾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司法院大法官。但他更乐意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从1949年开始,他先后在东吴大学、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复旦大学任法学教授。法学专业撤销之后,他成为上海社科院的首批成员,1960年被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聘为外语教研室主任直至退休。在向隆万儿时的记忆里,父亲从来就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
  1958年,向隆万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他最初的志向是学历史或中文。父亲问他:你是不是数理化很差?向隆万说其实都不错。父亲说,现在国家建设很需要人才,应该学数理化。于是他改了志愿,考上了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后来因国家亟需培养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人才,被转到复旦数学系代培。1963年他从复旦毕业,分配到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任教。1984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调回上海交通大学,直至退休。“三尺讲坛纸和笔,微分积分常伴我”,正是他40载教学生涯的写照。父亲对向隆万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外语的重视上。父亲早年在清华学堂完成英语启蒙后,被派往美国耶鲁大学文学院和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学习,不仅精通英美法律,而且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上世纪50年代大陆高校取消法律专业之后,他的英文专长也算派上了用场。向老先生对教人学英文不仅热衷,而且十分执着,即便在“文革”中也乐此不疲。
  向隆万在西安交大任教时,父亲鼓励他用英文写信,每收到一封信,父亲都用红笔逐字逐句地批阅修改,然后再寄回给儿子。1979年教育部选拔公派留学人员,向隆万顺利通过了英文测试,这才有了他“负笈泰西奋求习”的一段经历。80年代初,向隆万先后赴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他说:“是父亲的‘函授’,帮我打下了英文基础。”“晚年史迹从头觅,步先慈、溯真相、颂勋绩”,说的是向隆万退休至今,投入巨大热情和精力去干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成就了他人生的异峰突起。
  促使他去干这件事情的机缘出现在2005年的秋天。这一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9月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中说了这样一段话:“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使发动侵略战争、双手沾满各国人民鲜血的罪魁祸首受到应有的惩处,伸张了国际正义,维护了人类尊严,代表了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的共同心愿。这是历史的审判!这一审判的正义性质是不可动摇、不容挑战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对东京审判作出历史性的高度评价。
  媒体打听到向隆万是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之子,纷纷找到他,想从他嘴里挖一些父亲参与东京审判的独家秘闻,没想到他“一问三不知”。这也难怪,父亲向来做人低调,加之曾为国民政府检察官、法官的身份印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对自己亲历的这段历史三缄其口,生前几乎没有跟子女说过任何关于东京审判的事情。向老先生生前唯一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及东京审判,是1983年上海法学学会、国际关系学会的一个座谈会上。他引用当年南京审判日本BC级战犯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的话“我已经是活不久的人了,但我一定要为历史作证”,向老重复道:“我们都要为历史作证。”遗憾的是此时向老已是91岁高龄,由于健康的原因,他已无力留下更多的文字记录了。
  虽然向隆万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关于东京审判更多的信息,但作为参与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法学先驱的后人,对这段历史的“无知”,多少让他感到窘迫和愧疚。给他带来更大触动的是不久后国产影片《东京审判》的热映。向隆万曾受邀参加影片的首映活动,他说看完影片的感觉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东京审判终于重回国人视野,唤起人们对中国参与东京审判的法学界前辈艰苦卓绝工作的重视;忧的是片中父亲的形象与本人相去甚远。尤其让他忧虑的是,影片为了追求戏剧效果杜撰了一些情节,如日本右翼暗杀梅汝璈的行动,还有让梅法官和向检察官在小酒馆互通情报、商议庭审策略等等,殊不知东京审判开庭后,是严格禁止法官和检察官有任何接触的。这些硬伤,深深刺痛了向隆万,他担心这样的叙述会误导公众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认知,甚至会给日本右翼提供口舌。影片问题多多,但向隆万感觉实在难以怪罪编导,因为当时可供参考的史料少得可怜,当事人也大都离世。作为东京审判重要亲历者的后人,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追寻,去挖掘这段历史的真相,同时借此加深对父亲的了解。
  这时向隆万刚刚从上海交大退休不久,他有意用自己的余生,来做这样一件“从头觅”“溯真相”的事情。从2006年开始,向隆万多次自费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凭着在资料索引中输入“向哲濬”和“东京审判”等关键词,在浩瀚如大海的史料中一点一点寻觅相关线索。这位没有丝毫历史和法学背景的数学教授,硬是凭着意志力和最原始的“笨办法”,一步一步接近东京审判的核心史料。
  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他找到并复印了100多页父亲的讲话记录稿,包括10次在法庭上的讲话和证词,翻拍了数十张珍贵的法庭现场照片,还查找到两段父亲法庭演讲的录像资料。东京审判最初阶段,围绕日本东亚地区侵略罪行的起诉时间有过激烈的争论。日本方面辩称:中日宣战是在珍珠港事件以后,之前的皇姑屯、卢沟桥等事件发生时都没有宣战,既然没有宣战,就不存在战争。对此,向检察官在1946年5月14日的发言中予以严辞驳斥:“从1931年9月18日以后,日本在中国采取了战争性的行动,杀死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包括士兵和平民……还有儿童、妇女和无助的平民——非战斗人员。我认为那些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实。如果这不是战争,我想问:还有什么是战争?”
  这是他第一次从镜头里看到那个年代父亲的真实影像,看到父亲掷地有声的诘问,向隆万顿觉心跳加速,泪水模糊了眼睛,原来父亲不仅是位温良恭俭让的好好先生,他还有为了民族大义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那一面。
  回国后,他将收集到的第一批父亲在法庭上的演讲翻译成中文,连同母亲的回忆录,一起编进了《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一书,于2010年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2011年5月,上海交大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向隆万出任中心名誉主任,然而他并未止步于这个“名誉”身份。“中心”成立以来,他参与了多个基础文献出版的大项目,同时继续着他自己对这个领域的探究与挖掘。2014年,向隆万出版了《向哲濬东京审判函电及法庭陈述》一书,其中向哲濬的法庭陈述,从上一本书的10篇扩展到20篇。2019年,向隆万推出了他的第三本书《东京审判征战记——中国检察官向哲濬团队》。这是一本面向公众的普及读物,人们称它是梅汝璈法官亲撰,梅小侃、梅小璈姐弟整理的《东京审判亲历记》的姐妹篇。与《亲历记》的法官视角不一样的是,《征战记》以大量生动鲜活的材料,详细描述了向哲濬带领中国检察官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征战”东京审判的全过程。
  近年来,他还多次代表“中心”赴欧美及我国香港、澳门等地区,参加有关东京审判的国际研讨和“中心”研究成果的对外发布、推广活动。他还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国内数十所大学和社会团体作了几十场讲座。从2013年起,“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东京审判》通识教育课程,由向隆万和“中心”青年讲师赵玉蕙主讲。这是东京审判第一次进入高校课程。让人意外的是,这一相对冷门的课,竟受到学生们的热捧,选课时若下手晚了,常常会因满员而被拒。赵玉蕙回忆说,有一个学期约有200多个学生选了这门课,因为人多,上课被安排在一个400座的梯形大教室,16学时的课程向老师讲前半段,她讲后半段。赵玉蕙清楚地记得上半段课程即将结束的那一天,向老师作内容小结,讲着讲着情绪突然激动起来,他说:“若没有当年先辈们在法庭上艰苦卓绝的努力,就不可能有对日本A级战犯的严惩,也就不会有我站在这里为大家授课。同学们愿意学习了解这段历史,我十分感动,先辈们也会感到欣慰的。谢谢你们!”说到这里,向老师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同学们愣了一小会儿,然后使劲地鼓起掌来。亲眼目睹这一幕的赵玉蕙被深深震撼了,前辈授课时的激情投入,以及不经意间展露出的品格风范,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里,这样的言传身教,对踏上教职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而言,不啻是永生难忘的一课。
  向隆万对东京审判历史的普及推广,还登上央视大平台。2015年,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栏目策划推出了5集《东京审判》系列讲座,向隆万应邀担任主讲嘉宾。节目播出后获得不俗的收视率,并获得该频道的年度优秀节目奖。去年下半年,当年节目的编导孙辉刚又找到向隆万,希望制作新一季《东京审判》讲坛节目,计划在今年9月抗战爆发90周年纪念日前后播出,新节目依然由他担纲主讲,向教授欣然应允。
  整个夏天,向隆万都在撰写、打磨讲稿。这一季节目最初框定为10集,可他一气写了18集,容量是第一季的三倍多。编导孙辉刚用“惊喜”二字形容他读到讲稿时的感觉,如果说第一季是关于东京审判的简述,这一次则是详述,里面出现了更多重要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叙事聚焦点也从上次着重反映中国法官检察官团队,及日军对华暴行的审理,扩展为对东京审判全方位、多视角的讲述。
  去年10月至今年1月,根据节目组的安排,向隆万先后三次赴京录制节目。秋冬时节的北京城并不太平,其间曾多次暴发疫情。1月中旬向先生赴京录最后一批节目时,正值顺义区、大兴区先后发现本土病例之际。在此非常时刻,向隆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让家人和朋友们为他捏了一把汗。1月23日到24日,在央视演播厅,向教授一鼓作气录完了最后7集节目。最多的一天连续录了4集,从上午7点半出门去电视台化妆,一直到晚上12点半才收工。这样的工作强度,莫说是8旬长者,就是摄制组的年轻人也绝不轻松。让编导孙辉刚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向隆万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认真劲头,直到录制前夕,他还会为一句话、一个用词反复斟酌推敲……
  说向隆万“逆行”一点不假,不仅疫情期间如此,他晚年所干的这件“大事”又何尝不是如此?80岁,相信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即便身体健康,也大多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状态。可向隆万却“逆”时间而行,“逆”生命周期而行——硬是在退休之后闯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攀上人生的又一座高峰。这样的传奇,能不叫人感慨,能不叫人钦佩赞叹吗?
  (作者为文汇报原副总编辑、上海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兼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