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上世纪50年代、当年亚洲最高的梅山水库连拱大坝至今已经历了65年的风雨春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征程,仍在为淮河上游拦洪蓄水、抗旱发电发挥着重要作用。
1954年3月,梅山水库工程开工,来自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的民工大军,满怀治好淮河、报效祖国的满腔豪情,来到条件极其艰苦的梅山水库工地。他们用艰辛劳作和滴滴汗水,共开挖土方50万立方米、石方1.2万立方米,完成了近30万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水库工程建成之后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亦彰显出党中央“根治淮河水患,兴修淮河水利”治淮战略决策的卓越成果。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人们铭记梅山水库建设的艰难沧桑岁月,同时也深切缅怀为水库工程作出突出贡献的带头人童振铎。
历经征战勇献身
童振铎1917年生于河南永城(今安徽濉溪),1937年10月参加宿县教育人员战时后方服务团,从事宣传工作。1938年9月,进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由组织转调新四军工作,先后担任团作战参谋、副参谋长、参谋长、团长等职。
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2年5月,刚刚完成在大别山剿匪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师奉命改编为水利工程兵第一师,集体转战治淮战线。童振铎随部队首先来到佛子岭水库工地参加水库工程建设。1953年12月3日,梅山水库工程筹备处在佛子岭水库成立,由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张孟云(水利一师参谋长)兼任副主任。12月5日,童振铎即随张孟云率领先遣队50余人到达梅山水库工地,协助张孟云开始筹备工作,全面主持工程施工,不久任第二指挥(指挥为水利专家汪胡桢,不常驻工地)。1954年11月5日,淮委电示:张太冲任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兼政委。1955年8月16日,张太冲奉调回淮委,童振铎任代理指挥。
身先士卒担重任
1954年2月2日,国家计委批准《梅山水库计划任务书》和《梅山水库工程初步设计》。3月25日,六安至梅山公路全线通车。29日,淮委即下达《梅山水库工程技术设计书》,梅山水库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但是,为了保证第一期清基工作的按时完成,水库工程在冰天雪地的2月下旬、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尚未全部到达之时,已经热火朝天地展开了,以便在汛期到来之前争取主动。时值早春,寒气袭人,童振铎和指挥部、政治部全体领导带领先期赶到工地的施工人员冒着凛冽的寒风,挥锹举镐,一是开挖坝基两侧周围的土方,二是清理坝址东部的山坡。西下的夕阳收尽了最后的余晖,暮色朦胧中仍然能听到东山坡上铁锹和杠棒的撞击声。得到的回报是赢得了4月初溢洪道、泄洪隧洞等工程的相继顺利开工,且促成了12月26日第一期清基工程的提前完成。
1955年1月,童振铎关注到一个严峻的事实:必须要在3月桃花春汛到来前,将坝身的拱浇筑到73米、垛浇筑到84米的高程,才能保证在春汛期间,始终保持在水面以上进行施工作业,亦能争取在6月底把连拱坝整体浇筑到海拔110米的高程。而现实则是,由于梅山水库的混凝土浇筑量要比佛子岭水库多3万立方米,又受到开挖坝基石槽的影响,混凝土浇筑的压力凸现。为此,一场紧张和艰巨的战斗在水库工地打响。在童振铎的倡议和领导下,施工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他接连在党、团、工会大会上作动员,提出“提高功效、加快进度、保证质量”12字方针,鼓励全体施工人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进入战斗。他本人则坐镇第六工程区队洋灰(水泥和石灰)一分队现场指挥,各支队伍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日夜三班不间断作业,每天的混凝土浇筑量达1000立方米,最高曾达到1911立方米,超过佛子岭水库最高浇筑量的一倍以上。3月25日,连拱坝5号拱首先浇筑到73米高程。4月9日,连拱坝的15个拱和16个垛全部浇筑到了预定高程,成功拦截了春汛。至6月30日,连拱坝全部高程浇筑到预定的110米高程,在主汛期到来之前发挥拦洪作用。
在骄阳似火的8月中旬,人们曾看到,为降低温度,防止水泥构件和已浇筑的工作面变形和粉化,童振铎和施工人员一起,冒着40℃的高温,用水向已浇筑成功的预制件和工作面上喷洒。他还连续数天指挥专业人员在运输线、浇筑站、钢筋场等场所搭建简易凉棚,最大限度减少高温造成的损失。
1955年6月,我国引进捷克混凝土自动搅拌技术。水利部决定,首先将此技术运用在梅山水库工地现场,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安装,童振铎自始至终参加并协调了每个环节。该装置组装简单,操作便捷,不仅节约原料,而且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梅山水库工程第二期施工进度。1956年1月12日,连拱坝的拱垛提前109天全部浇筑到138.9米的高程,当晚工区全体施工人员在人民广场(现梅山体育场)举行庆祝晚会。
临危不惧抗洪水
1954年7月9日,大别山区连降特大暴雨,至7月11日,史河水位猛涨,山洪咆哮而下,梅山段流量达4380立方米/秒。施工区域周边的地区水深近1米,施工区域内部分机电设备及大部工房亦被淹没,建设中的连拱坝面临着溃坝的巨大危险。
此时有人建议,洪水期间暂时撤离工作区域,待汛后恢复施工。此说遭到童振铎的断然回绝。7月9日晚23时,他召开抗洪抢险紧急会议,宣布全工区进入紧急状态,号召全体施工人员要树立信心、战胜洪涝、坚守岗位、各司其职。他特别要求指挥部、政治部机关和各区中队领导要在抗洪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决把住口子、堵住漏子。10日凌晨2时,童振铎和第一副指挥兼总工程师俞漱芳分别来到调度室、水泥石灰仓库、器材供应地、机械配件房、木料加工厂等,检查抗洪措施是否到位。
危机中,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注视到一个更大的焦点。在连拱坝上游有一座土石坝,此坝兴建目的是挡住上游河道来水,保证连拱坝的施工。当时洪水已濒临这座土石坝顶,即将漫坝。童振铎和他的战友、第一副政委张允贵(后为代政委)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沿山路来到土石坝的现场,商量方法研究对策。有人主张在更大洪水到来之前,炸开土石坝,防止漫水和破坝,但炸坝后造成的巨大损失显而易见。能否既保坝又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童振铎倾向后一种方法。为此,7月11日下午至7月13日中午,童振铎和张允贵及其他技术人员共同冒着巨大的危险,坚持在土石坝顶的简易工棚中值守,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和水文部门,获取洪水变化的最新信息,同时做好了内部各种应急准备。久违的阳光终于撒向宽阔的史河水面,汹涌的洪水逐步平缓,土石坝得以保存,童振铎却被担架抬下土石坝。
百年大计改方案
随着月底泄洪隧洞导坑的贯通和面对即将到来的秋汛,连拱坝设计的整体高度能否达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目标,萦绕在童振铎的心间。于是,在洪水尚未退尽的7月中旬,作为主持全面施工的童振铎即召集由工程指挥部的技术干部和部队干部组成的联合办公会议,讨论研究有关加高坝身和增加水库库容的建议方案。童振铎诚恳而谦虚地同大家商榷,以充分的例证和详尽的数据,反复强调防洪是梅山水库兴建的首要目标和所应发挥的主要效益,要确保大坝达到千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的一级水工建筑物的技术要求,不能愧对子孙。
水利部和淮委对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政治部上报的建议方案极为重视,组织专家学者论证后,确定梅山水库工程连拱坝的坝顶高程加高至海拔141米,库容则相应加大。1954年8月21日,国务院水利部下达的《梅山水库加大库容和加高坝身的意见书》等5个文件传达到工程指挥部,标志着梅山水库加高坝身和加大库容的方案得到批准实施。这是对童振铎这一代革命者对党的事业高度忠诚的革命精神、对人民千秋工程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的充分肯定。
兴利除害献毕生
梅山水库工程峻工后,童振铎任淮委建工局副局长,于1956年随水利部代表团出访苏联并考察学习一年。而后,他先后参加黄河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电站、漳卫南运河闸等水利工程建设。漫长的艰苦岁月中,他长期转战于全国水电工程建设的各个工地,始终战斗在施工第一线。1980年,童振铎奉调参与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筹建。一次到水电部汇报工作后感到身体不适,检查发现已是食道肿瘤晚期。1982年,童振铎不幸病逝。
为了水电建设事业,他坚决服从工作需要,经历了漫长的两地分居,在生命的最后两年才真正和妻儿实现团聚。每当谈及这段经历,童振铎之子童西荣(华东政法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都为之动容。
在童振铎遗体的告别仪式上,他的老上级、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震及水电部部长钱正英等领导同志前往吊唁。钱正英对童振铎数十年参与国家多个重点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的业绩给予高度评价,也充分肯定他顾全大局带头干、坚持党性不动摇的共产党人崇高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