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期●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

二访韶山冲

作者:沈永昌

的百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营养和精神瑰宝。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我不禁回想起两次到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湖南韶山瞻仰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场景。

1981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首次到湖南韶山瞻仰毛泽东同志故居。故居为南方农宅形式,坐南偏东,土木结构,泥砖墙,青瓦顶,共13间半房屋。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这里生活了17年。1910年秋,他胸怀救国救民的大志外出求学。1921年春,他回到这里动员全家投身革命。1925年和1927年,毛泽东偕杨开慧回韶山开展、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都曾在这里召开调查会,培养和发展了毛新梅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
  毛泽东一家满门英烈。革命战争年代,他怀揣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动员全家投身革命。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先后失去6位亲人,分别是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妻子杨开慧,堂妹毛泽建,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其中,年龄最小的毛楚雄,牺牲时年仅19岁;毛泽建在湖南衡山牺牲,年仅24岁;毛泽民牺牲时也只有47岁。他们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重访旧居,会见多年未见的亲友。感慨之余,他挥笔写下《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据当年受到接见的韶山农民毛霞生回忆:那次毛主席回韶山冲,就来到上屋场对门的谢家屋场,走进贫农毛霞生家。当时毛霞生刚从田头劳作回来,一双泥腿都来不及洗,就和坐在板凳上的毛主席拉起了家常。毛主席问毛霞生的父亲还在不在,还能叫得出老人“神芦花”的小名。接着,毛主席又问房屋居住多少人、水稻产量一亩多少斤,十分平易近人。他和围过来的乡亲们交谈,并拿起粗瓷碗喝了家乡的茶后,才与乡亲们依依惜别。随后,毛泽东到父母坟前祭扫亲人。一代伟人阔别32年后回乡,首先想到的还是百姓,怎不叫人感慨万千。在瞻仰毛泽东同志故居后,我特地去拜访了毛霞生。1982年3月1日的《解放日报》市郊版以《访韶山农民毛霞生》为题,对此作了报道。
  30年后的2011年,单位组织我们又一次瞻仰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冲已今非昔比,乘车可抵毛泽东广场。这里四周峰峦耸峙,群山环抱,松柏葱茏,风景秀丽。毛泽东广场总占地10万平方米,由西向东,气势宏伟。一尊毛泽东铜像以开国大典时手执文稿的姿势,面东背西屹立在广场西侧。铜像总高10.1米,背靠韶峰,面向故居,形成了浓郁的纪念氛围。来此瞻仰者无不肃然起敬,敬献花篮;一番礼拜后,我们顺着广场向东步行,前面就是毛泽东同志故居。
  故居坐落在苍松翠竹、葱郁欲滴的小山冲中,远远望去,门前清水塘,塘边有水田,屋后翠竹青山。来参观瞻仰的人很多。据介绍,故居1929年被国民党没收,遭到破坏;1950年按原貌修复;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建成“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展出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文物。1983年,邓小平在门额匾上题字“毛泽东同志故居”。该纪念馆为全国唯一系统展示毛泽东生平事迹、思想和人格风范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包括生平展区、专题展区、旧址群等部分,现馆藏文物、文献、资料6.3万件,其中毛泽东晚年生活用品6400余件,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
  我们顺着人流漫步参观,绕过后门小路来到清水塘边的田埂上,遇到一位老者在水田里撒种子。我们与他攀谈起来。原来,他是与毛霞生同村的老人毛泽绪,时年72岁,全家6口人,种有8.3亩承包田,故居旁“毛泽东少年时耕种过的稻田”就是他家的承包田之一。他在刚收完水稻的田里撒上红花草籽,待春耕时当绿肥用。他感到在毛泽东耕种过的稻田里种田很幸福,还高兴地站在“毛泽东少年时耕种过的稻田”标牌下让我们拍照。
  两次到韶山冲参观访问,成为我永生难忘的记忆。